《先秦文學·《論語》·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原文、賞析、鑒賞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2〕。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3〕,毋吾以也〔4〕。居則曰〔5〕:不吾知也〔6〕。如或知爾,則何以哉?〔7〕”
子路率爾而對曰〔8〕:“千乘之國〔9〕,攝乎大國之間〔10〕,加之以師旅〔11〕,因之以饑饉〔12〕,由也為之〔13〕,比及三年〔14〕,可使有勇,且知方也〔15〕。”夫子哂之〔16〕。
“求,爾何如〔17〕?”
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18〕,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19〕。如其禮樂,以俟君子。”
“赤,爾何如?”
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20〕,端章甫〔21〕,愿為小相焉〔22〕。”
“點,爾何如?”
鼓瑟希〔23〕,鏗爾〔24〕,舍瑟而作〔25〕。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26〕。”
子曰:“何傷乎〔27〕! 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28〕,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29〕,童子六七人,浴乎沂〔30〕,風乎舞雩〔31〕,詠而歸〔32〕。”
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33〕。”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34〕。唯求,則非邦也與〔35〕?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36〕?”
〔1〕本文選自《論語·先進》。《論語》主要記述孔子的言行、思想,成書約在戰國初年。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始者,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2〕“子路”句:四人皆孔子弟子。子路:名仲由,字子路,亦稱季路。曾皙:名曾點,字皙。冉有:名冉求,字子有。公西華:名公西赤,字子華。侍:陪侍。
〔3〕長:年長。爾:汝,你們。
〔4〕毋:無,不要。以:通“已”,止,指止而不言。
〔5〕居:平居,常時。
〔6〕不吾知:不知吾,不了解我。
〔7〕何以:指怎么樣做。以,用。
〔8〕率爾:不加思索的樣子。
〔9〕千乘之國:指中等諸侯國。乘(sheng):指一輛兵車。古代軍賦合一,兵車數目與國之大小直接有關,故以兵車之數代國之大小。
〔10〕攝:夾。
〔11〕師旅:軍隊,這里指戰爭。
〔12〕因:仍,繼之。饑饉:指饑荒。《老子》云:“大軍之后,必有兇年。”
〔13〕為之:指治理它。
〔14〕比及:等到。
〔15〕方:義理、道理,指禮義。
〔16〕哂(shen):微笑。
〔17〕何如:如何,指打算如何做。
〔18〕“方六”兩句:是說方圓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國。如,或者。
〔19〕足民:使民眾富足。
〔20〕“宗廟”二句:指諸侯們祭祀祖先的活動、諸侯之間的盟會及共同朝見天子等。
〔21〕端:玄端,指禮服。章甫:禮帽名。
〔22〕相:相禮的人。指在各種正式場合,負責司儀之類事情的人。古代相有各種身份,小相,是地位低的相。公西華這樣說是表示謙遜。
〔23〕瑟:樂器名,形似琴,二十五弦。希:同“稀”,少。
〔24〕鏗爾:鏗是象聲詞,鏗爾是琴瑟聲,這里指鼓瑟最后收尾的聲音。
〔25〕舍:放下。作:起身。
〔26〕撰:具,指其他三人的想法。一說撰通“僎”,善言,或指好的打算。
〔27〕傷:妨礙。
〔28〕莫春:晚春。莫,同“暮”。
〔29〕冠者:指成年人。古代男子二十而冠。
〔30〕沂:沂水,源出尼山,西流入泗水,經曲阜故城南。
〔31〕風:通“諷”,誦讀。《漢書·仲長統傳》:“諷于舞雩之下,詠歸高堂之上。”舞雩(yu):指雩壇,設祭祈雨之處,在沂水上。因設祭時有樂舞,故稱舞雩。
〔32〕詠:歌唱。歸:燕游而返。
〔33〕喟(kui)然:表示慨嘆的樣子。與:贊同。
〔34〕“為國”三句:意思是指子路自許能以禮義治國,不謙遜,所以才笑他。讓,謙讓。
〔35〕“則非”句:意思是,冉求所說,就不是治理國家之事嗎?邦,國。
〔36〕大:指地位高的相禮者,是承上公西赤自言:“愿為小相”而言。之:指諸侯。
《論語》大都為語錄、對話的形式,簡短精煉,含蓄雋永;有些篇文字稍長,能約略表現出人物的不同情態和某方面的性格特點。本文再現了孔子善于啟發、誘導的長者之風,也形象地表現了幾個弟子的不同性格和抱負。文章自然流暢,用筆準確,孔子師生幾人的音容笑貌躍然紙上,是《論語》中文學性較強的篇章之一。
上一篇:《艾青·大堰河——我的褓姆》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先秦文學·《列子》·寓言二則》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