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寓言·桓公忌醫》寓言賞析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 扁鵲復見, 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 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里,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 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 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韓非子·喻老》
扁鵲是傳說中的上古名醫。這則寓言中的扁鵲實際姓秦,名越人,因其醫術高超,故時人以古代名醫之名稱呼他。蔡桓公是戰國時代蔡國的國君,因當時蔡國為諸侯國,故文中亦稱桓侯。
故事對扁鵲這個醫術高超的名醫形象有令人信服的描寫。他首次見到桓侯,稍作觀察(“立有間”即站了一會兒)便發現其病情,以后幾次,都是一望即知桓侯病情的惡化程度。最后見到桓公轉身(還音xuan,轉身)便跑,以避免可能遭致的禍患;在別人詢問時,又條分縷析地講了病情與對癥下藥的道理。這不僅反映了他醫術高明,見識高超,而且在客觀上反映了春秋戰國時代我國的醫學技術水平,說明當時已能根據不同的情況,分別應用熱敷(湯,同“燙”,用熱水焐。熨,用藥物熱敷)、針剌和藥劑等治療疾病。
這則寓言的原始寓意是什么呢?桓侯的病有一個由輕到重、由小到大的過程,由腠理,而肌膚,而腸胃,而骨髓;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也有一個由微而顯,由細而巨的過程。韓非正是借這個故事說明,人們應該掌握這種規律,凡事早作準備,“夫事之禍福,亦有腠理之地,故曰:圣人蚤從事焉。”(《喻老》)只有防微杜漸,才能將禍患消滅于起始,因為“有形之類,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同上),抓住這個“小”和“少”,就能把握事物的發展方向。《喻老》篇本為闡釋老子的學說而作,這則寓言,也體現了老子“圖難于其易,為大于其細”(《老子》第三十六章)的思想。這便是這則寓言的原始意義。
桓侯是一個諱疾忌醫的典型形象。他固執己見,非常傲慢,對名醫的勸告,“不應”“不悅”,而且作惡意猜測,終于自食其果。一個人如果有缺點錯誤而堅持不改,害怕并拒絕別人批評,也會象桓侯一樣,最終悔之莫及,貽害自身。 日常生活中,這種現象是屢見不鮮的。所以后人引用桓公忌醫這個典故時,往往取它所包涵的這一更為普遍的意義。
這則寓言用字準確精到,如寫扁鵲指出桓公的病狀,第一次用“疾”,后幾次用“病”。“疾”是小毛病,“病”是癥狀加重了(《說文解字》:“病,疾加也”)。真可謂一字不茍,而又能為主題服務。
上一篇:《歐美澳寓言·樹葉和樹根》寓言賞析
下一篇:《歐美澳寓言·橡樹下的豬》寓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