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登峰造極》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登峰造極:dēng fēng zào jí
詞源: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簡文云:‘不知便可登峰造極不(否)?然陶練之功,尚不可誣。”
詞由:漢魏以來,源于印度天竺的佛經開始盛行于中國。一些信徒把佛經吹得神乎其神,如漢明帝時的傅毅說“佛輕舉能飛,身有日光”。劉子政在《列仙傳》中說:“歷觀百家之中,……得仙者百四十六人,其七十四人已在佛經。”晉代的簡文帝,也十分迷戀佛經,聽信經書上所說“一切眾生, 皆有佛性, 但能修智慧,斷煩惱, 萬行具足, 便成佛也”。他經常聆聽當時的名法師支道林講解佛經, 自己還隨時進行修煉。但因為一時難以成佛, 所以簡文帝產生了這種苦煉能不能登峰造極的疑問。
詞義: 登上山頂,到達最高點。造:到達。極: 最高點。比喻學技藝、做學問達到了最高的水平。也比喻干壞事猖狂到了極點。
書證: 清·顧炎武《與人書》十七:“君文之病, 在于有韓、歐。有此蹊徑于胸中, 便終身不脫依傍二字,斷不能登峰造極。”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五十五回: “他的西學尚不能登峰造極, 很有些翻不出來的地方。”朱自清 《經典常談·文第十三》: “到了清末, 梁啟超先生的‘新文體’可算登峰造極。”
上一篇:成語《疾惡如仇》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