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學·蘇洵·六國》原文、賞析、鑒賞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2〕,弊在賂秦〔3〕。賂秦而力虧〔4〕,破滅之道也〔5〕。或曰:六國互喪〔6〕,率賂秦耶〔7〕?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8〕,不能獨完〔9〕,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10〕,小則獲邑〔11〕,大則得城〔12〕。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13〕,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14〕,如棄草芥〔15〕。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16〕,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17〕。至于顛覆〔18〕,理固宜然〔19〕。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20〕。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21〕,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22〕。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23〕,始速禍焉〔24〕。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25〕。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26〕,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27〕,可謂智力孤危〔28〕,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29〕,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30〕,良將猶在〔31〕,則勝負之數〔32〕,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33〕。
嗚呼! 以賂秦之地,封天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34〕,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35〕!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36〕,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37〕,是又在六國下矣〔38〕。
〔1〕《六國》選自《嘉祐集》卷三,是《權書》的第八篇。宋初至仁宗嘉祐年間,為求得茍安,每年向契丹和西夏送大量的財物,蘇洵對這種做法十分不滿,通過對“七雄”中除秦以外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滅亡的原因在于“賂秦”的論述,而達到借題發揮,以古喻今的目的。蘇洵(公元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亦稱“老蘇”,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年少時好游俠,相傳二十七歲時才發憤讀書。嘉祐元年同其子蘇軾、蘇轍同至汴京。其文受到歐陽修的賞識,由歐陽修舉薦,把《幾策》二篇、《權書》十篇、《衡論》十篇呈獻皇帝,并在文壇引起轟動。得宰相韓琦重視,曾任秘書省校書郎、霸州文安縣主簿。蘇洵深研《孟子》、《戰國策》,受其影響,散文縱恣雄奇,是北宋著名散文家,與蘇軾、蘇轍合稱“三蘇”列于唐宋八大家之中。有《嘉祐集》傳世。
〔2〕兵:兵器、武器。利:銳利。
〔3〕弊:弊病、弊端。賂秦:向秦國行賄。
〔4〕力虧:國力虧損。
〔5〕道:原因、途徑。
〔6〕互喪:彼此都滅亡了。互:相互、彼此,這里有一個接一個的意思。
〔7〕率:全、都。
〔8〕強援:強有力的援助。
〔9〕獨完:單獨保全。完:完整無損。
〔10〕以攻取:用戰爭取占。
〔11〕邑:小城鎮。
〔12〕城:大城市。
〔13〕思:想一想。厥:其、他們,指六國的君主。暴霜露:不避霜露。暴:音pu,暴露。
〔14〕舉:舉起,拿來。予:給。
〔15〕草芥:芥是小草,比喻輕微沒有價值的東西。
〔16〕彌繁:越來越多。彌:越,更加。
〔17〕判:判定,分明。
〔18〕至于:到……的結局。顛覆:被推翻,即亡國。
〔19〕宜然:應該這樣。
〔20〕此言得之:這話說得很對。得之:得其理,言中了。
〔21〕遷滅:滅亡。古代某國被滅,其傳國重器將被遷走,故稱遷滅。
〔22〕與:結交。嬴:秦王的姓,借指秦國。
〔23〕至:到。丹:燕國太子丹。荊卿:荊軻。卿:敬詞。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勇士荊軻以獻地圖為名,刺殺秦王,沒有成功,于是秦國大舉進攻燕國,燕國很快滅亡。
〔24〕速:招致。
〔25〕李牧:趙國名將,曾多次打敗秦國入侵軍隊。卻:打退。《史記·趙世家》載:趙幽繆王三年,秦兵攻趙,李牧率兵在肥下(今河北藁城)打退秦軍;第二年,秦軍攻打番(pan)吾(今河北平山縣),李牧又率兵打退了秦兵。
〔26〕洎(ji)牧以讒誅”二句:洎同“及”,等到;誅,殺。據《史記·李牧列傳》記載,公元前229年,秦將王翦攻打趙國,李牧領兵連敗秦軍。秦用反間計,重金收買趙王寵臣郭開,郭開誣陷李牧謀反,趙王聽信讒言,派人奪李牧兵權。李牧不受命,被殺,于是秦軍很快滅趙,虜趙幽繆王。秦始皇十九年把邯鄲變成秦國的一個郡。
〔27〕處:處于。秦革滅殆盡之際:秦國將把東方各國消滅凈盡的時候。秦攻破趙國,虜走趙王,趙公子嘉立在代(今山西東北部、河北蔚縣一帶)稱王,秦始皇二十五年秦滅掉韓、魏、楚后把他和燕國一同滅掉。革滅:消滅、滅亡。殆:幾乎,差不多。
〔28〕智力:智謀和實力。孤:孤立無援。危:處境危險。
〔29〕向使三國:向,以前;使,假若;三國,與秦相鄰的韓、魏、楚三國。
〔30〕刺客不行:指燕國不派荊軻去刺殺秦王。
〔31〕良將猶在:指李牧不被誅殺。
〔32〕勝負之數:勝敗的命運。數:命運。
〔33〕或未易量:或許不可輕易判斷。量:判斷,判定。
〔34〕并力西向:協力對付西面的秦國。
〔35〕悲夫:太可悲了。
〔36〕積威:積累起來的威勢。劫:威逼、挾制。
〔37〕下:降低。從:隨從,重蹈。故事:六國滅亡之事。
〔38〕“是又在”句:這種做法又在六國之下了。
蘇洵不滿北宋統治者對契丹、西夏屢次納貢而求茍安,此文表面論六國滅亡原因,實則借古諷今表達自己的政治見解。
這篇史論文章論點明確,論證謹嚴縝密,具有不可辯駁的邏輯力量。文章一開頭便提出了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中心論點,然后,高屋建瓴,將割地賂秦與不賂秦正反兩方面進行對比,用史實證明了自己的賂秦速亡的觀點。語言精煉、概括、生動、富于詞采。既能用寥寥數語將事理論述得精辟、透徹,又能用生動形象的語言進行具體的描敘。改變了以往史論文章的就事論事,流于枯燥、死板的作風。本篇充分體現了蘇洵縱橫恣肆、氣勢宏偉的風格特色。
上一篇:《宋代文學·歐陽修·伶官傳序》原文、賞析、鑒賞
下一篇:《先秦文學·《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原文、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