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童話《[蘇聯]阿·托爾斯泰·大蘿卜》鑒賞
[蘇聯]阿·托爾斯泰
一個老頭兒種下了蘿卜,對它說:“長大呀,長大呀,蘿卜啊,長得甜吶!長大呀,長大呀,蘿卜啊,長得結實啊!”
一個蘿卜長出來了,長得又甜又結實,又大得了不得。老頭兒就去拔蘿卜: 他拔了又拔,拔不出來。
老頭兒把老婆兒叫來。
老婆兒拉老頭兒,
老頭兒啊拔蘿卜——
他們拔了又拔,拔不出來。
老婆兒把孫女兒叫來。
孫女兒拉老婆兒,
老婆兒拉老頭兒,
老頭兒啊拔蘿卜——
他們拔了又拔,拔不出來。
孫女兒把小狗兒叫來。
小狗兒拉孫女兒,
孫女兒拉老婆兒,
老婆兒拉老頭兒,
老頭兒啊拔蘿卜——
他們拔了又拔,拔不出來。
小狗兒把小貓兒叫來。
小貓兒拉小狗兒,
小狗兒拉孫女兒,
孫女兒拉老婆兒,
老婆兒拉老頭兒,
老頭兒啊拔蘿卜——
他們拔了又拔,拔不出來。
小貓兒把小耗兒叫來。
小耗兒拉小貓兒,
小貓兒拉小狗兒,
小狗兒拉孫女兒,
孫女兒拉老婆兒,
老婆兒拉老頭兒,
老頭兒啊拔蘿卜——
他們拔了又拔——蘿卜拔出來了。
(任溶溶譯)
《大蘿卜》是家喻戶曉的兒童文學名著。它原來是一個俄羅斯民間故事,阿·托爾斯泰以一枝神奇之筆,讓“拔了又拔”這個簡單重復的動作充滿了節奏性的韻味和魅力。
這個故事的情節十分簡單: 一個長在地里的大蘿卜,“他們拔了又拔,拔不出來”。然而,對故事的復雜性有著本能追求的成年閱讀者一直在試圖為它總結出一個主題。他們往往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拔不出來”上: 老頭兒種了又甜又結實、大得不得了的蘿卜,“拔不出來”;叫來老婆兒,“拔不出來”;再叫來孫女兒,“拔不出來”;再叫來小狗兒,“拔不出來”;再叫來小貓兒,“拔不出來”;再叫來小耗兒,“拔出來了”!“人”數在一點點增加,力量在一點點增強,終于從“拔不出來”到“拔出來了”。這自然會導向“團結就是力量”的主題。可是,聽故事的幼兒,特別是那些還不識字的小孩子,在“拔了又拔”的節奏聲中,更容易為生命在面對困難時的執著深深吸引。
隨著拔蘿卜的“人”越來越多,節拍數不斷增加,傾聽的孩子漸漸走進故事場景,也會不由自主地伸出手,“拔了又拔”。在這里,每一個生命都是平等的,不管是閱歷豐富的老人,還是人之初的孫女兒;不管是人還是小動物;不管是作為天敵的小貓和小耗子,還是現實中相互敵視的狗和貓;也不管是故事中行動的每一個“人”,還是故事外傾聽著的孩子。“平等”不僅體現在老人、孩子、小動物、傾聽的孩子超越了故事內與故事外的界限,共同參與到“拔蘿卜”的活動中,還體現在故事中的老人、孩子與小動物相互幫助,超越了視自己為萬物主宰的自我優越感和狹隘性。“拔蘿卜”像是一個游戲,讓每一種生命在其中展示著自己的存在,真正體現了兒童文學的游戲精神。
這個故事也充滿了幽默感。拔不動大蘿卜的老頭不是去請力氣比自己大的其他人來幫忙,卻叫來了比自己更孱弱的老婆兒。同樣,老婆兒叫來的是幼小的孫女兒,然后是更小的小狗兒、小貓兒,一個個加入拔蘿卜的行列,仍然拔不出來,最后,最小、最不起眼的小耗兒來了,于是,“蘿卜拔出來了”!讓人不禁會心一笑,原來幼小的生命也有它的價值!而這,不正是那傾聽的小孩子在成長的歷程中需要確證的嗎?
(何衛青)
上一篇:外國童話《[美國]麥克洛斯基·給小鴨讓路》鑒賞
下一篇:外國童話《[埃及]陶菲克·哈基姆·鳥與人》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