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莊子哀餓人》注釋,意譯與解說
莊子之齊,見餓人而哀之。餓者從而求食,莊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别I者吁曰:“吾見過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郁離子·玄豹》
【意譯】
莊子到齊國,看見饑民后深表同情。饑民跟在他的后面要東西吃,莊子說:“我已經七天沒吃東西了?!别嚸駠@息道:“從我這里路過的人我見到的多了,但沒有人同情我,同情我的,只有先生您,如果您不是七天不吃東西難道還能這樣同情我么?”
【解說】
人與人之間最需要的是什么?按照現代人的觀念,最需要的是理解,不是有“理解萬歲”的口號么?莊子到齊國為何能對饑民表示同情,就在于莊子理解他們。理解的條件是莊子也有饑餓——七天不吃東西的痛苦體驗。如果沒有這種體驗,他對饑民的生存境況就難免是隔膜的,即使表示同情但也廉價得很。過路人對饑民不表同情,那是飽漢不知餓漢饑。用現代語言講,就必須有角色換位,同是餓漢或同是飽漢不存在什么換位問題,如果一飽一餓,飽漢就必須換一個角色——譬如站在餓漢的位置上思考、體驗饑餓的痛苦。所以我們說理解不容易,理解珍貴因而理解萬歲。我們可以再拓展一些思路。如果齊國的官員能夠換一換角色,體驗一下痛苦——饑餓的痛苦,那么,饑民就能夠得到溫飽了。正像理解不易一樣,為政能夠體察下情也是很艱難的。
【相關名言】
如果你能從別人的角度多想想,你就不難找到妥善處理問題的方法,因為你和別人的思想溝通了,有了彼此理解的基礎。
——美國 肯尼斯·古地
肯替別人想,是第一等學問。
——呂坤
上一篇:《莊周·莊子與髑髏》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莊周·莊子妻死》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