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武將中第一流人物”美譽的趙云,雖不是《三國演義》的主人公,但在《三國演義》一書中卻是個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也是人們樂道不疲的英雄人物之一。
趙云,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今河北省石家莊市北)。起初他是袁紹轄下之人,因感袁紹平庸而改投公孫瓚,后得遇劉備,兩人一見如故,結下深交,從此也決定了他一生的前途。
趙云在小說中可說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一身集武將優點之必備,若用“智勇雙全”來概括似乎還嫌不全面,而應該說是“忠、勇、智”三者合一的英雄。勇,是任何一個武將都必備的性格,它也是趙云這個一流武將身上最主導的性格特征。趙云最初也是以勇聞名的。當時他還是個無名小卒,只因磐河一戰, “當今豪杰”公孫瓚被袁紹手下打得逃跑時,他不披鎧甲,拈槍與河北名將文丑大戰五六十合。救了公孫瓚,在袁紹部下砍倒公孫瓚的繡旗,大隊沖動之時,公孫全軍敗退,獨子龍“引五百軍不動,于中挺槍躍馬”。又“一騎馬,飛入紹軍,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
作為勇將,趙云給人的感覺是鎮定、瀟灑和大膽。你觀其出場露面莫不英姿颯爽,精神抖擻。他又“身長八尺,濃眉大眼,闊面重顏,相貌堂堂,威風凜凜。”每當大戰,他總是一騎馬,一桿槍,獨闖敵營,即是再危急,他也不慌不忙一點。長坂坡一戰,為救阿斗,他七進七出,于曹操大軍之中往來沖突,砍殺曹將五十余員,沖透重圍,救出幼主。漢水大戰中,他連殺曹軍數將,連曹操手下猛將張郃、徐晃也心驚膽戰, 不敢迎敵。曹操嘆其“昔日當陽長阪英雄尚在”!并急令“所到之處, 不許輕敵”。而曹軍但見“常山趙云”四字旗號,盡皆逃竄。當曹軍追殺子龍時,他竟大開寨門,偃倒旗幟,單槍匹馬,立于營門之外,曹操親督大軍攻營,他也鎮定如常,全然不動。反殺得曹軍大敗。正如劉備所說: “趙子龍渾身都是膽也!”
正是這種膽量和豪氣,使趙云贏得了“虎威將軍”的稱號。每當蜀軍敗退之時幾乎都由趙云斷后,而他又總是安全地撤退,常常是不損一兵一將。他年七十時與西涼勇將韓德對陣,一人獨戰三將,全無懼色,且槍法不亂、最后殺了韓德父子五將。在街亭之戰中,諸葛亮本以馬謖為先鋒,而令趙云、鄧芝率領少數兵力,虛張聲勢,由斜谷進兵。想來個出其不意,直搗長安之背。而魏方主將曹真以為蜀兵主力都在斜谷,于是親統大軍迎截。趙云兵少,無法前進;不料馬謖慘敗街亭,蜀軍被迫后退,損失重大。獨趙云全師而還,兵將無損。可見趙云的勇敢鎮定,是人所難及的。小說中曾有一首贊美趙云的詩說: “鋼槍匹馬冠三軍,前后無雙勇絕倫。昔日當陽今漢水,子龍端的膽包身!”
趙云在武將中,是個頗有見識的人,他有自己的思想和觀點,不似張飛鹵莽。在他的性格中智也是很重要的成份。他幾次擇主,先后離開了袁紹、公孫瓚等人,最后選定了劉備,這說明他還是有眼光的。他曾對劉備說: “某曩日將謂公孫乃當世英雄,今觀所為,袁紹等輩耳。”他深知良禽擇木而棲的道理,選擇劉備,而不選擇曹操,這與他的忠義觀很有關系的。他在戰斗中也常常注意用謀略,在取桂陽一戰中,可說將智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只帶三千兵馬,先是識破了守城太守趙范的美人計,接著又擊破了陳應、鮑隆的詐降計,進而計賺桂陽城。他曾仔細地分析過當時的情況來證明自己的做法:“趙范之兄,曾在鄉中有一面之交,今娶其妻,惹人唾罵,一也。其婦再嫁,使失其大節,二也。趙范初降,其心不可測,三也。主公新定江、漢,枕席未安,云安敢以一婦人而廢主公之政,四也。”
關心劉備的重大決策,對這些決策表明自己的見解,覺得不妥時,及時勸諫,這也是趙云的智的另一種表現。小說中寫到的兩次諫劉備,充分顯示了他的政治頭腦。一是劉備平定益州后,想將成都有名田宅分賜諸將官。趙云極力反對,認為這樣做會使事業半途而廢。他對劉備說: “昔者霍去病以匈奴未滅,將士安用為家。何況今日國賊暴虐,不同匈奴,豈可求安也?須待天下都定……益州人民,累遭兵水,田宅皆空。今歸還百姓,令安居復業,方可使出賦役,自然心服。不宣奪之為私愛也。”這一番話非常切合時宜。趙云這樣說并不是為老百姓著想的,而是為了劉備的帝業考慮的。從他諫劉備復仇亦可看出,他是個有眼光的人。孫權襲了荊州,殺了關羽,劉備不顧孫劉聯盟大局,大興問罪之師,報殺關羽之仇。此事關系到蜀漢存亡大計。趙云力諫劉備順應人心,不要兩虎相斗,給曹魏以可乘之機,并清醒地認識到“漢賊之仇,公也;兄弟之仇, 私也。”提醒劉備“以天下為重”,停止對東吳的進攻。可惜劉備不聽,終于大敗虧輸,耗盡國家精銳。可見事實證明趙云不僅是個渾身是膽的英雄,還是個智慧過人的政治家。
忠義也許是劉備集團凝聚的粘合劑,在趙云的性格中忠義觀決定了他的行動準則,他與關羽、張飛對劉備的忠是不相上下的。他兩次冒生命危險救幼主阿斗,一次是長坂坡七進七出于萬馬軍中;一次是只身一人在大江之上,并且干冒對主母不禮之罪,曰“總然萬死,亦不放夫人去。”難怪劉備選定他作“主騎”,保衛自己全家的安全。趙云深知劉備對自己的看重,因而一生忠心耿耿于劉氏,無論是在劉備失勢兵敗;還是劉備死后,他始終為劉氏基業著想,盡自己最大能力去完成軍事任務,亦從未爭過功、發過怨言。在劉備的生命有危險時,總是他奮勇而出,保護劉備。他雖未與劉備結義,但是劉備總以兄弟之情待他,他亦以兄弟之情待劉備。當眾人皆云“子龍反了”時,劉備堅信不會。并叱之曰: “子龍是吾故人,安肯反也?”又說: “子龍與吾相從患難之時,他心如鐵石,豈以富貴能動搖乎?”還聲言“再說子龍反者,斬之!”劉備深知趙云,趙云也十分忠誠劉備,最終實現要為劉備“肝腦涂地”的誓言,在沙場上為劉備賣了一輩子的命。
羅貫中以極其精煉的筆法畫出趙云這個深為人民喜愛的一流武將形象,雖然不免在描寫時有所夸張,但是這個人物形象還是真實可信的。趙云的形象在小說中是那樣地激動人心,是那么虎虎有生氣,又是那么令人欽佩,使人感嘆不已。這不得不歸功于作者的精心構思和巧妙刻畫。
上一篇:《諸葛亮》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
下一篇:《趙五娘》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