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點拔·靜景的描寫名言大全
技法解說
靜景,指的是那些不活動、不變化、呈靜止狀態的景或者物。靜景描寫所呈現的畫面通常是凝固的,其特點是:景物畫面是絢麗多彩、形象生動的,卻又是寂靜無聲、靜止不動的。例如唐代詩人柳宗元在《江雪》中寫道:“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痹谶@首詩中,所有的景物都是靜止的,有鳥而不飛,有人但無蹤,只有一名雕塑般靜佇的老翁,獨自垂釣于寒凝的江面上。這首詩字數不多,描寫卻入木三分,使得整幅畫面意境幽遠,給人以回味無窮之感。又如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的一段描寫: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風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br>
這段文字通過描寫樹影的陰沉,突出了深夜荷塘的寧靜和冷清。
由于靜景本身缺乏動感和變化,所以,在描寫靜景的時候要更細致、具體、形象和生動。那么,怎樣才能寫好靜景呢?
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寫出個性。要將景物的形狀、姿態、氣味、光澤、色彩等描繪出來。大自然是千姿百態、有聲有色的,我們的描寫方法也不能單一,可以運用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方法把景物描寫得形象、生動。
其次,要有一定的順序,做到層次清晰。特別要注意空間順序的安排,可以按照觀察視線轉移的先后來描寫,也可以按照景物的自然順序來描寫,還可以從高低、遠近、左右等方位順序來描寫,不論運用何種順序,都要做到井然有序、層次清晰。
第三,寫靜景時,可以運用映襯法。景物在相互映襯、相互對比中形象往往更為鮮明:萬籟俱寂之中,一兩聲鳥鳴,可以增添幽靜的氣氛;萬綠叢中的一點鮮紅,可以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在映襯中,化靜為動也是常用的方法。
另外,繪景時,還要融入作者的情感,情以景生,這樣,文章才能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例文評析
個園四季
江蘇◇蔡起
據《甘泉縣續志》記載:“個園在東關街(今仍此名),鹺商黃至筠所筑。黃氏當嘉道間以業鹺稱巨富,既購馬氏‘街南書屋’,復別筑此園?!秉S氏于園中植竹千竿,取“竹”之半,稱個園。園中最有特色的景物是反映不同季節特征的“四季假山”。戴熙在《習苦齋題畫》中闡明畫理時說:“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彼募炯偕诫m不是圖畫,然其章法亦同此畫理。
春山宜游。入園即見“個園”,石額橫陳月門上,“個”字形如三片竹葉。過月門,湖石假山散落有致,嵌入東壁的形似游龍,依壇而立的若兔、若牛,佇立壇中的如金猴獨立。這是以“動物出游”來襯托春回人間,大地復蘇的氣氛。這一春意非“游”而不能領略。
夏山宜看。夏山位于園北面,太湖石堆疊,山勢清秀,下臨清潭,有濃烈的江南山水的韻味。潭上有曲梁引入澗谷,幽深莫測。山巔古松,綠蔭散落,陽光照射淺灰山石,明暗強烈,一“看”則夏意油然而生。
秋山宜登。秋山位于園東面,以黃石堆疊,拔地而起,峰巒起伏,乃北京山嶺的風格。登山直達山巔的“住秋閣”,舉目望對山“秋云”,回首讀閣中楹聯:“竹憐新雨后,山愛夕陽時”,頓有秋意綿綿之感。山北有亭,亭前有洞口,沿石洞崎嶇而下,回旋山底,豁然開朗。竟辟“兩明軒石屋”兩間。所謂“兩明”,一“明”來自頂端通天的石竇,一“明”來自面南的石窗。外有一空,仰視,見石梁橫空而出,復見山之全貌。秋山不“登”焉知其妙哉?
冬山宜居。園之東南有軒三楹,窗欞空闊。老檐枋上懸“透風漏月”匾額,入內便有三分寒意。廳前以宣石疊山,一抹白色,寓皚皚白雪。山后北墻上,列音孔三排,陣風吹拂,呼呼有聲,大有“北風呼嘯雪光寒”之意境。此景宜“居”軒內隔窗向外觀賞。西墻有一不大的洞孔,依稀可見隔墻春景,雖僅一絲春意,使人有四季回環,歲月無窮之感,同時,又把風格各異的四處山景有機地聯系起來了。至此,春、夏、秋、冬四景被表現得恰如其分。真是“十畝芳園景色濃,四時風雅盡包容”。
個園假山以石為奇。于一園之中,以峰石、湖石、黃石、宣石等石料分峰用石,最能代表揚州疊石特色。疊石手法之高超,藝術構思之精湛,堪稱國內一絕。
評析:這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因為描寫的是一座靜止的園林,所以作者在描繪個園景色的同時,也描繪了作者的所思所感。這也是靜景描寫中常用的手法。只有情景交融,景才會更有韻味,描繪景色才更有意義。
本文寫景層次清晰。文章先交代描寫對象的地理位置和來歷,以及最有特色的景物“四季假山”。接著,作者圍繞“四季假山”逐一描繪了“春”、“夏”、“秋”、“冬”四山的獨到景致。最后,以議論作結,強調指出個園疊石藝術的高超。全文在如詩如畫的景物描寫中寄寓了對祖國園林藝術的由衷贊頌。
文題演練
文題(一):家鄉的秋天
提示:描寫家鄉的秋天,首先要注意觀察,抓住景物的特征。其次,要注意景物的選取以及描寫方法的使用。此外,還要注意在描寫景物時適當描寫人物的活動,將景物與人物活動相結合。
要求:1.突出家鄉秋天景物的特征。
2.注意寫景的順序,做到層次清晰。
3.不少于500字。
文題(二):山景
提示:古往今來,無數的文人墨客都熱衷于對山的描寫,這是與山本身的特點分不開的。山首先是巍峨高大的,人類對其充滿了畏懼和崇敬;山是偉大的,因為她有豐富的內涵,養育了她生命體中所有的精靈;山也是有生命的,她的活動、她的情感、她的風格、她的姿態,向人們展示著與人格對應的生命活力、情感、風格與姿態等精神意象。結合靜景描寫的技巧,同學們在寫山景的時候應該盡量多地寫出山的靜止狀態。從山的地理特性來講,她的位置往往是固定的,而山中的景點比如樹木、湖泊等也都有其靜止的一面,要寫出山林的寧靜深遠的氣質。高山是神秘、清秀、多姿的,同學們在描寫山景的時候還要抓住這些特點。
此外,同學們還應該帶著真摯的感情去描寫,寄情于山川風物中,讓山的精神、山的美感來點燃我們內心深處的激情,來啟迪和品味人生。
要求:1.可根據具體景物自擬題目。
2.注意空間順序和層次安排,寫景條理清晰。
3.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要恰當、生動。
佳作展示
家鄉的秋天
四川◇劉柳
秋天,總是美的,因為她成熟,蘊含著收獲。
我愛家鄉的秋天。
家鄉的秋夜是美妙的,尤其動人的是月色。當夜幕完全降臨的時候,遠處天邊現出一輪明月,如水的清輝斜瀉在大地上,樹木、房屋的黑影靜靜地躺著;田野里收割過的稻稈堆影影綽綽,依稀可辨,村莊上空縷縷炊煙扶搖直上,然后悠閑地散開,形成一塊巨大的紗。曲折而狹窄的小路蜿蜒著伸向遠方,像白色的飄帶一般。天空中,幾朵潔白如紗,輕捷如絮如羽的云,顯得十分悠閑自在,時而從月亮上滑過去,仿佛在為月亮拭洗面容;時而繞過月亮,仿佛怕碰臟了它的身軀。天邊,幾顆小星星眨著眼睛,好像仙女們提著燈籠漫游天街,給人留下無窮的遐思。
如果說家鄉的秋夜是美好的,那么家鄉的黃昏和早晨更加動人。
天漸漸亮起來了,緊貼地平面出現一條棕紅色的光帶,漸漸向兩邊和上下伸展,越拉越長,越拉越寬。接著,成了橘紅,又成了淺黃,又成了蓮青,而且由線到帶,由帶到面;一直擴展到整個天空。這時啟明星暗淡下去了,正東方慢慢出現一片透明的深紅色的霞光。這霞光也不停地變幻著:粉紅、橘黃、淺黃。接著,太陽像美麗而羞怯的少女,姍姍露臉了。首先沐浴在朝陽光輝里的是村邊的果園。各種果樹的枝葉仿佛涂上了一層油彩,亮得發光。黃澄澄的杮子,紫嫣嫣的葡萄,紅撲撲的山楂,半紅半綠的蘋果,都朝著朝陽歡笑。好一個碩果累累的秋天!
斜陽西墜,黃昏來臨,晚霞落進村西邊的荷塘中,四面層層疊疊的荷葉亭亭玉立,數不清的肥實碩大的蓮蓬,好像一尊尊觀音,使人一見生情。穿梭其間的采蓮姑娘的小舟,時而斗折蛇行,掩映于綠葉叢中,時而箭一般駛向岸邊,驚飛一群群嬉戲的野鴨。
霞光越來越淡,當荷塘里的生靈脫盡紅、橙、紫……五彩舞裝后,夜色便漸漸來臨。辛苦了一天的人們,忘掉了疲勞,哼著小曲回家,迎接他們的又將是明媚的月色。
秋天,這就是家鄉迷人的秋天。
點評:這是一篇描寫家鄉秋景的文章。文章描寫的景色以靜為主,但是靜中有動,以動襯靜。比如秋夜,靜謐的月光籠罩下的村莊一片寂靜,但“縷縷炊煙扶搖直上,然后悠閑地散開”;空中的白云,“時而從月亮上滑過去,仿佛在為月亮拭洗面容;時而繞過月亮,仿佛怕碰臟了它的身軀”;天邊的星星“眨著眼睛,好像仙女們提著燈籠漫游天街”。又如黃昏的荷塘,小舟穿梭于荷葉間,“時而斗折蛇行”,“時而箭一般駛向岸邊,驚飛一群群嬉戲的野鴨?!边@種以動襯靜的寫法,避免了單調呆板,使得景色更加多姿多彩、生動逼真。
美麗的小營山
江蘇◇張磊
我從小就在連云港生活,看遍了這里的山山水水。這里雖然有浩瀚無垠的大海,有《西游記》中風景秀麗的花果山,有山清水秀的漁灣村,但我卻總是對近在眼前的小營山情有獨鐘。
春天,泥土解凍,大地回春,小營山到處散發著新春的氣息。小草兒欣欣然睜開了惺忪的睡眼,悄悄地從泥土里鉆出來。踩著這軟綿綿的嫩綠嫩綠的地毯,聞著泥土散發出的陣陣香氣,心中有著一種說不出的輕松、愉快。小鳥兒唧唧喳喳地叫了起來;冬眠的小刺猬也被這歡快的叫聲喚醒了。這一切,使小營山充滿了勃勃生機。
小營山的夏天永遠是那么生機盎然。漫步在山間的小路上,微微潤濕的風兒迎面吹來,消去了你一身的暑氣,帶來撲鼻的野花和松樹的清香。瞧,那兒趴著一只小壁虎,身上的顏色和巖石的顏色一模一樣,不仔細看還發現不了呢!嫩綠的爬山虎布滿了一塊塊鐵青的巖石,使得小營山更加生機盎然。
秋天到了,人們穿上了毛衣,小動物們也都忙著準備過冬的糧食。小鳥兒銜來一顆顆小紅果,放入早已筑好的巢中;小松鼠蹦蹦跳跳地采來一顆又一顆松子,藏入腐朽的老樹縫中。落葉兒像一只只大大的黃色蝴蝶從樹上飛飄下來。落光了葉子的梧桐樹在瑟瑟的秋風中微微搖晃,仿佛是在依依不舍地和即將遠去的秋天道別。
冬伯伯來了,給小營山蓋上了一層厚厚的“棉被”,小營山成了一個粉妝玉砌的世界。山腰上,那一棵棵萬年長青的蒼松翠柏在凜冽的西北風中倔強地挺立著。樹冠上壓著厚厚的積雪,正像陳毅爺爺《青松》詩中寫的那樣:“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br>
啊!小營山,在我心中,你永遠是那么純潔、美麗!
點評:人因為可愛才美麗,景物也是如此。小營山并沒有特殊的景致,更沒有赫赫的名聲。但小作者為什么說自己“情有獨鐘”呢?通過對小營山四時景物的描繪,我們看得出,小作者對小營山的每一株花草、每一個小動物甚至一片落葉都憐愛之至。作者喜愛小營山的生機勃勃,喜愛小營山的詩情畫意。由此使人想到一句話: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千山游
上?!筚Z楠
記憶中,我爬過的第一座山叫千山。千山位于遼寧省,離鞍山不遠。千山的清新秀美,至今仍給我留下無法磨滅的印象……
夏天的千山永遠是充滿生機,充滿活力的。它被綠色包圍著,綠的樹,綠的草,為它披上了一件綠的外衣。仰望千山,她像一位身材欣長的美女,嬌小而又嫵媚動人,那身翠綠的外衣似乎在招惹著人們去揭開她的神秘……
沿著平整的石階向上走,太陽透過繁密的樹蔭照在身上,溫暖而又柔和。轉過一個彎。只見一塊巨大的像狗一樣趴在地上的石頭,上書“金犬吠日”。我仔細端詳,的確,那張開的大嘴正沖著太陽,似乎在呼喊著什么。千山上樹和石頭非常多,而且造型各異,千姿百態。沒走多久,就看見遠處有一顆向四周伸展、形狀很奇特的松樹,媽媽告訴我,它叫“鹿角松”,它的樹干猶如兩只鹿角,主干是直的,支干則很彎曲。
繞過“鹿角松”,眼前便出現一條小溪,清澈見底。聽人說,只要沿著小溪向上走,就會看到千山著名的風景點——“一線天”。沿著這溪水走,漸覺空氣濕潤起來,充滿了大自然的野味和活力。走在石階上,常有樹上的松鼠來回蹦跳,有的松鼠還大膽地立在樹干上,翹著那毛茸茸的尾巴看行人,但只要稍有動靜,它們就會鉆入茂密的枝葉中,逃得無影無蹤了。這兒為什么會有如此多的松鼠呢?偶然間,我蹲下身,發現地上滿是榛子之類的堅果,我這才知道,這些樹都是榛子樹,難怪會有這么多的松鼠。一時間,我被這兒的美妙與恬靜吸引了。
不知走了多久,路突然變窄了,再繼續走,就只能容一人側身通過了。媽媽告訴我,這便是“一線天”?!耙痪€天”是由兩塊又高又長的石頭間的夾縫所形成的自然景觀。不管人有多胖,總能從“一線天”側身通過,但瘦的人卻也過得并不輕松。我仰起頭,只能看到一條小小的天空,真的是“一線天”啊!
過了“一線天”,視野頓時開闊起來,人也似乎輕松了許多,沒有了登山的勞累,卻多了幾分興奮的快感。
穿過“福壽石”,爬過“望仙石”,山頂離我越來越近。我仿佛已經看到了最高峰“五佛頂”的奇景,石砌的階梯被我踩在腳下,一級,兩級……
繞過一座“天然的屏障”,我忽然為眼前的雄壯而止步了。五尊大佛錯落地坐在地上:莊嚴、神圣、肅穆,似乎凜然不可侵犯。
站在山頂,我忽然憶起“山登絕頂我為峰”的詩句,感到了從未有過的興奮,一種征服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向山下望去,是莽莽蒼蒼的一片翠綠……
千山沒有黃山的雄壯,沒有泰山的崔嵬,也沒有廬山的挺拔,但它卻是美的——
她的美就在于她的嬌小、嫵媚和那片醉人的新綠……
點評:這篇游記寫登千山所見,抓住景物的特征,形象逼真地加以描繪。因為在游覽途中所見景物眾多,有動有靜,可謂千姿百態,因而作者注意選取最佳鏡頭,捕捉景物完美的、有鮮明個性的形象。如寫千山的樹石眾多,突出“造型各異,千姿百態”的特點,就重點描寫巨石“金犬吠日”和形狀奇特的“鹿角松”,這些富有個性的描繪,給讀者以身臨其境的美感。
上一篇:《人文風貌·城鎮》寫景作文寫作技巧
下一篇:《天氣氣象·雨》寫景作文寫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