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繼華,明代戲曲家吳炳的劇作《西園記》中的男主人公。
張繼華,湖北襄陽人,是當今名士,一代才子,但命乖運蹇,二十歲上,功名未曾著落,愛情也未見蹤影。他滿懷一腔愁緒,滿腹孤憤,落魄江湖,尋山訪友,來至杭州小住,與友人夏玉一同讀書游湖。
一日,張繼華跨馬出城游春,一路往幽僻的西山而來,竟來到了退休官僚趙禮家的西園,買通看園的園公,進入園內賞玩。因紅樓中有內眷,園公囑咐他不要走近紅樓,張繼華口頭答應了,但景色迷人,賞玩中卻一徑走到樓前。他覺得困倦,在紅樓前的短墻下打起瞌睡來。這時正巧王玉真在樓上折梅花,不慎失手,落下的梅花剛好打在張繼華額頭,他站起身來,不意望見了貌比天仙的王玉真,于是藏在樹葉叢中盡情觀看。張繼華將那枝梅花交給玉真的丫環翠云,并自報家門,請翠云傳口信給小姐。誰知王玉真也對張繼華油然而生好感,讓翠云將梅花送給張繼華。張繼華得意不已,以一種書生的酸勁來顯示自己的才學,當下口誦一首七絕,王玉真把樓門關閉而去。張繼華一陣惆悵,不一會又聽到長裙曳珮之聲,以為王玉真心上放他不下又回來了,于是狂呼亂叫,表白心跡,誰知這回來的卻是另一女子趙玉英。
張繼華回去后,朝思暮想,饑渴的心仿佛遇到了滋潤的甘霖, “想殺她逞嬌容將曉日欺”。他打聽到西園是趙禮的,以為那位美人一定是趙禮的女兒趙玉英了。對張繼華來說,容貌姣好當然是他一見鐘情的一個原因,但他又驚嘆的是“真奇,知她看上了俺甚冷淡齏黃氣”,他深受感動:“俺半生來落拓被人欺,嗟伯樂世稀,誰承望提攜園士的是香閨?!边@就不單之是以貌取人,而是加進了理解和精神上的共鳴,這是真正意義上的愛情。聽說趙玉英得病,以為是心目中的王玉真有恙,心中萬分焦急,又是拜蒼天保佑心上人身體康復,又是到古廟中為心上人求簽。趙玉英終于一病身亡。張繼華在西園中又遇見了王玉真,以為是死去的趙玉英,心想遇到鬼了,嚇得失魂落魄而逃。張繼華赴考及第后,依舊回杭州游玩,受趙禮之邀,住到西園門首原先王玉真所居之房中。張繼華獨自一人住在幽僻的寓所,心上又思念起“死去”的情人。這是早秋時節,庭梧墮,松風冷,一片凄涼,張繼華格外悲傷。他對心上人是一片癡情,認為趙玉英是為他害了相思病而身亡,而在西園中王玉真與他相見,他又認為是趙玉英死后顯出魂靈來與他相會,感嘆“真是生死情緣”。在無限惆悵中,又因愛人先他“離去”,而自己當初卻躲避開“鬼魂”,又生出深深的內疚,自責道: “我張繡林一味畏怕,好不負心!”不由得細細追想心上人的音容笑貌。他閉門獨坐,偏覺夜長。睡,睡不著,看書,看不進,恨不得像牛郎織女般與心上人度過銀河相會。他再也抑制不住了,禁不住頻頻叫喚起趙玉英的名字來,開始是溫情低低呼喚,然后就顧不得一切,高聲大叫。趙玉英在九泉之魂被他驚醒,聽見張繼華悔恨交加的自責:“這都是書生造下風流過,生生害殺嬌娥”,為他的熾熱深情所感動,以假作真,便冒王玉真之名與他相會。張繼華青春無伴,向往異性,愛上趙玉英是很自然的。趙玉英問:“自己若是鬼,他該怎么辦?”處在愛戀之中的張繼華毫不猶豫地說: “就是鬼也好。……難道鬼無情!”趙玉英聽后,為他的赤誠之情所感動,稱贊張繼華“信有情人也”,這是張繼華忠于愛情的真實寫照。
后來,張繼華與趙玉英同拜天地,海誓山盟。當趙禮欲招張繼華為女婿時,張繼華想的卻是“與王小姐訂盟,豈可違背!”寧愿廝守著趙玉英,而不愿高攀,成為豪門東床,因此想方設法婉言拒絕了這婚事。趙玉英為張繼華和王玉真的幸福著想,逼張繼華應允趙家的提親。至誠專一的張繼華卻對趙玉英說: “這是甚么說話!我和你有心燒了到頭香,豈可又瞞了心,許下雙頭帳!”當趙玉英一再勸他時,他發怒了,堅決不允。趙玉英只好假裝生氣,逼得他答應應允趙家親事。張繼華與王玉真成親之后,還苦苦思念趙玉英。一日趙玉英又來到張繼華身邊,與他告別。張繼華以為趙玉英怪他,忙表白自己與新人成婚完全受她之命,并未絲毫忘記她。趙玉英告訴張繼華自己是鬼魂。張繼華乍一聽,驚了一跳,想起兩個月來的恩愛,不由表示, “便真是鬼,也說不得了”,自己仍一往情深地愛著趙玉英,哪怕因此而死,也在所不惜。說得趙玉英熱淚盈眶,轉身便消失。張繼華顧不得一切,放聲大哭。張繼華銘記趙玉英的囑咐,為趙玉英亡靈建水陸道場,超度趙玉英,以表達自己的深情。
張繼華是湯顯祖《牡丹亭》中柳夢梅這一藝術形象的發展。他執著于追求真正的愛情。他愛王玉真,不僅僅在于她的絕色容貌,還在于她對自己的賞識和理解,這就超出了一般愛情作品因“美貌”而一見鐘情的窠臼,強調尋求精神上的共鳴。由于封建時代“男女授受不親”而造成了這場誤會,但從中卻也可以看出張繼華對愛情的忠貞不渝。這正是張繼華的可貴可愛之處?!段鲌@記》是“才子佳人”戲,但張繼華不同于以往戲曲中才子們的輕浮氣,甘愿為了愛情而拋棄一切,凸現了他的“情癡”形象。這是激蕩于晚明社會的時代精神所孕育的結果。
上一篇:《張生》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
下一篇:《張勝》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