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年,柳青給當代文壇貢獻了史詩般的長篇小說《創業史》(第一部),形象地表達了當時我們黨對農村問題的看法。在一大批血肉豐滿、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合作化的帶頭人梁生寶。
梁生寶不僅身處《創業史》全部人物關系的中心,而且是我國社會主義農村中涌現出的新人典型。作家把這個人物放在一九五三年春天蛤蟆灘的現實社會的土壤上,從歷史到現實,從思想到個性等各個方面,探索和創造了這一位無產階級化的新型農民。在這個人物身上,作家著意加以繪刻翻身感是如何升華為忠誠于黨的事業的,傳統農民的高尚品質又是如何與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相結合的。
梁生寶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苦難中度過的。三歲那年,母親帶著他討飯逃難來到蛤蟆灘,十三四歲就給地主當長工,后被反動派拉過壯丁,逼得他繼父梁三賣了牛把他贖回,打發進終南山當了“地下農民”。苦難的生活和沉重的勞動,勤勞善良的母親和繼父的教育影響,使他具有勞動人民吃苦耐勞、踏實肯干、勤儉樸實的品質。解放戰爭的炮聲震響了蛤蟆灘,“地下農民”梁生寶高興地叫喊著“解放啦!”歷史的轉換,不僅把他從非人的地下狀態解放出來,而且也把他從舊的創業道路上解放出來。巨大的翻身感,驅促他關心著世間的變化,投身于黨的每一項工作。他當上民兵隊長,積極熱情, “在蛤蟆灘和下堡村,滿世間跑來跑去”地忙乎著。土改后, “生寶創立家業的勁頭,沒有他忙著辦工作的勁頭大”。這個貧農的兒子承繼著前輩們的好作風,但他不像他的前輩們,卻被蛤蟆灘未來的前景所振奮和激動著。一九五二年他入了黨,一九五三年春天,他將自己完全沉浸在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運動之中。在其繼父勸他退黨時,他卻向這位慈祥尊嚴的老人理直氣壯地回答說: “你那是個沒出息的過法。”
早在當民兵隊長的時候,梁生寶已經不是那號伸胳膊、鋒芒畢露、咄咄逼人的角色。他既有宏偉的理想,使蛤蟆灘老老少少各色人等咋舌,同時他還是一個腳踏實地的莊稼漢。革命者與莊稼漢兩者在他身上的融合,使他明白農村的合作化是逐步消滅私有制的偉大事件,也使他能夠領悟到“靠槍炮的革命已經成功;靠優越性,靠多打糧食的革命才開頭哩”。與社主任郭振山不同,他不借助于大轟大嗡和政治壓力,而在蛤蟆灘樹立起能吸引廣大很講實際的鄉親們的榜樣。他立下雄心壯志,要變一年一熟為稻麥兩熟,提高互助組的糧食產量,冒著春雨只身到幾百里外的郭縣去買稻種。組內有的戶沒錢,他墊著;組外有的人想托他帶買又沒錢,他把自己所有的錢都計算在買稻種之內。在春雨中行進的梁生寶懷著一顆為理想而奮斗的心,餓了,他花五分錢買碗面湯,吃媽烙的饃;天黑了,摸黑在不花錢的小車站過夜。
之后,借貸失敗,他勇敢地承擔起組織貧困的農戶進山割竹的責任。在艱苦的終南山,他以模范的行動鼓舞著大伙克服困難的信心, “既不想從集體的事業里撈點高于別人的利益,也不希望別人把他當作領袖來恭敬”。他悉心地關心照顧著這支割竹隊伍,栓栓受了傷,梁生寶就把這個一百九十斤重的人背下山,又耐心地勸他放心養傷,說: “這些日子,我割的算你的!”
小說還著力表現了梁生寶對黨忠誠,以黨的利益為重的性格特點。是對黨對人民的一腔赤誠,使他時常說: “有黨的領導,我慌啥?”是黨的政策和人民的利益,推助他迎難而上,毫不后退。在與富農姚士杰、富裕中農郭世富的斗爭中,在與社主任、自己的入黨介紹人郭振山的沖突中,在與繼父梁三的矛盾中,年輕的梁生寶借著黨的政策的威力和廣大鄉親的支持,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互助組不是“私人合伙做啥的”,是“代表社會主義”的,他的這一堅定信念,使他能面對縣委楊副書記豪邁地回答: “挺得住,楊書記!使上吃奶的勁兒,拿肩膀也要把他們(自發勢力)挺住!……他們不耐久,咱們耐久!”從而使姚士杰都敏感到: “現時的梁生寶對他的威脅,比郭振山還大!”
黨的政策,又養成了梁生寶勤于思索的個性特點。盡管有時他也有不太成熟的舉措,表現出某種不合時宜的天真,但他將政策看成自己的生命,在處理栓栓的退組和白占魁入組的問題上,他能獨立思考,表現出一個共產黨人的豪邁氣概和政策水平。他那炯炯的目光和活躍的思想,永遠朝著一條“聽黨的話”的道路,他對互助合作的前途堅信不疑,深信黨能夠把莊稼人都引到社會主義康莊大道上去。他鼓勵社員說: “咱這互助組,就好比天旱時的一棵嫩苗苗。只要甭讓它死了,有一場好雨,它就冒起來啰!”
此外,小說從梁生寶對愛情、友誼,特別是對繼父的態度,也表現了他的高尚情操。盡管在處理同改霞的愛情關系上,梁生寶過于矜持,但也表現了他處處以黨的利益為重的性格特征。他與“生鐵疙瘩”馮有萬的感情,從一個側面體現了梁生寶與群眾之間的密切關系,揭示了他最終在互助合作事業上取得勝利的基本保證。在走社會主義還是走個人發家致富的道路上,梁生寶和繼父之間的矛盾,充滿著原則性和人情味,深化了人物豐富優美的內心世界。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造就了梁生寶的英雄性格,他是時代的脊梁。黨正是依靠他們的忠誠和才干,通過他們帶領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千秋大業。梁生寶建樹英雄業績的時代,是一個新舊制度交替的時代,他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內容中有著巨量的摸索成分。當我們現在檢討黨在這一歷史階段的基本決策時,會有一些新的更接近真理的看法,但梁生寶畢竟是黨的忠誠的兒子,他的精神世界的基本點形成了他作為黨的基層干部的杰出的地方。他與人民、黨共命運的思想特征,即使在今天依然是值得人們贊賞的。
作家認為,長篇小說“吸引讀者的終究是主人公的命運”。盡管《創業史》吸收我國傳統小說的手法,若干章節集中寫一個人,但梁生寶這一形象始終在結構中處于中心位置,小說的情節,各種矛盾的展開,都以梁生寶作為聚光點。
對立的方法,使梁生寶的思想特征和個性風貌得以凸現。比如,梁生寶和郭振山都是共產黨員,一個走社會主義道路,一個走資本主義道路;兩個都是基層干部,一個公道、能干,一個能干、不公道;兩人都在辦互助組,一個全心全意要辦好,一個是虛情假意搞應付。
作家在運用傳統的手法,通過對話和行動刻畫人物性格的同時,尤其擅長對人物的內心世界作細致的分析,甚至還用激越的文字作一番畫龍點睛的議論。如對梁生寶和徐改霞談崩后關于革命者的精神情操的議論,是從梁生寶進山前的對工作和愛情的態度中提取出來的,同時這些議論往往又融化在梁生寶進山以后的行動和精神狀態的形象描寫中,所以這一類議論不是作為形象外在的游離物,而是與形象水乳交融的。
上一篇:《梁三老漢》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
下一篇:《梅菩提》文學人物形象鑒賞|分析|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