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高度集中的反映生活,表達強烈的思想感情和豐富的想象,按照感情的跳躍安排材料。是文學作品常用的結構方法之一。其特點是只把重要的情節按照事物的內在聯系連綴起來,舍去一些事件的過程和敘述部分,或句與句之間形式上的聯系,用感情的變化和奇特的想象來安排結構。正如艾青所說:“為了避免蕪雜與零亂,必須勇敢地舍棄。”這種結構要求人物形象的展開要迅速,做到“語不接而意接”。即使是長篇敘事詩,也不能寫成流水帳。
例如李季的《王貴與李香香》,全詩以王貴與李香香的愛情為線索,敘述并描寫了土地革命時期陜北農民的革命斗爭和愛情生活。所敘事件曲折復雜,時間長達五、六年。但是詩人卻只選擇了情節發展中的幾個主要片斷,波瀾起伏地反映了事件的全過程。例如在第二部中只用“活活打死老父親,而今又要搶心上人”,“牛馬當了整五年,崔二爺沒給一個錢”說明了王貴參加革命的階級根源和思想基礎。省去了王貴訴苦、請求參軍的全過程。又用“老狗你不要耍威風,大風要吹滅你這盞破油燈!”表現了王貴對革命的堅定信念,舍去了中國共產黨對王貴的教育這一思想根源。用“槍聲亂響雞狗亂叫喚,游擊隊打進了死羊灣”,省略了游擊隊為解救王貴磋商行動計劃和游擊隊夜行軍的勞苦等交待,但事件的結局與讀者的預料完全相同。
運用跳躍式結構,要注意集中凝煉地表現生活,結合人物的性格和故事情節的發展抒發作者的情感。不可一味鋪陳和冗長拖沓。
上一篇:象征的寫作手法
下一篇:轉折的寫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