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相知恨晚》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相知恨晚:xiāng zhī hèn wǎn
詞源:《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兩人相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歡甚,無厭,恨相知晚也。”
詞由:漢代的竇嬰、灌夫都是有功之臣。孝景三年吳楚謀反時,竇嬰拜為大將軍,破七國后,被封為魏其侯。灌夫的父親和吳軍作戰(zhàn)而死,他立即披甲持戟,與吳軍戰(zhàn),立殺數(shù)十人;后在破吳軍中立了大功。后來,竇、灌兩人都失勢了,竇嬰稱病告退在家,灌夫也退居長安,兩人就互相來往。在交往中,他們相互尊重,親熱得如同父子一樣。從來沒有發(fā)生過爭論。他們都感到:兩人相見,相互了解,太晚了;要是早一點成為知心朋友,該多好啊!
詞義:相互了解而成為感情深厚的朋友, 可惜太遲了。相知: 相互了解, 心心相印。指新交朋友情投意合, 十分相好。亦作“恨相知晚”。
書證: 《漢書·竇田灌韓傳》:“夫亦得嬰通列侯宗為名高, 兩人相引為重, 其游如父子然, 相得歡甚, 無厭, 恨相知之晚。” 《后漢書·第五倫傳》:“倫始以營長詣郡尹鮮于褒。褒見而異之, 署為吏。后褒坐事左轉(zhuǎn)高唐令, 臨去, 握倫臂訣曰:‘恨相知晚。’”
上一篇:成語《盱衡厲色》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眉飛色舞》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