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盱衡厲色》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盱衡厲色:xū héng lì sè
詞源:《漢書·王莽傳》:“當此之時,公運獨見之明,奮亡前之威,盱衡厲色,振揚武怒,乘其未堅,厭其未發,震起機動,敵人摧折,雖有賁育不及持刺,雖有樗里不及回知,雖有鬼谷不及造次,是故董賢喪其魂魄,遂自絞殺。”
詞由:這是說的漢代王莽迫董賢自殺的事。董賢因請麗獻媚,而成為漢哀帝的親信,二十二歲就拜為大司馬。哀帝一死,王莽就收了董賢的大司馬的印綬。因為這時王莽控制了朝廷的政權、軍權。董賢見四周都是王莽的勢力,明知敵不過王莽,因而就在收印綬的當天自殺了。當時有個陳崇,就上書漢平帝,吹捧王莽,說王莽的功德蓋天。談到誅董賢這件事,說王莽有獨見之明,而且十分威嚴,只要揚一揚眉毛,說一聲話,都使董賢嚇得魂不附體。
詞義:瞪起眼睛,面色嚴厲。盱衡:舉眉揚目;衡:眉毛上面的地方,這里的眉毛張開,眼睛自然就瞪著;厲:嚴厲,嚴峻;色:臉色。形容極其威嚴令人寒膽的樣子。
書證:章炳麟《變法箴言》:“今也,駿特俶黨之士,丁時未至,盱衡厲色,悍然而為之,志固不遂,且危其身矣。”
上一篇:成語《盤根錯節》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相知恨晚》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