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艷華
三幕話劇。作者高行健。發表于《十月》1985年第6期,后收入《探索戲劇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12月版)。這是一部筆鋒犀利、視野宏闊的多主題話劇。作品揭示了我國當前存在的眾多現實問題,如森林破壞、官僚主義、不正之風、封建迷信、買賣婚姻、以及民俗、野人問題,等等。該劇的寓意雖然不在揭破“野人”之謎,也不僅僅局限于“救救森林”,它既寫出了人類要保護自然生態平衡,更表達了人類要保持“社會生態平衡”這一深刻思想。作品通過生態學家意識的流動,將上下幾千年、橫跨幾千里,現代人與原始人,都市生活與山區生活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用一個場景和另一個場景的更替,提出了重大的當代主題:呼喚人與人、人與自然界的理解溝通和共生共存。作品不注重刻畫人物,也不注重表現情節,它追求的是一種全方位的把握,給人以多方面的理性啟迪。作品主題的復雜性,是借助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來表現的。它充分調動了一切可利用的藝術手段,在有限的舞臺空間,創造出了無限的生活天地。作品突破了一般話劇的表現范式,充分調動了諸如歌舞、面具、傀儡、啞劇、口技、朗誦、形體造型等多種藝術的功能,在進行現代戲劇藝術探索的同時,積極發揮了傳統戲曲的表演特長。燈光的運用,擴大了舞臺的表演區,并成為全劇的提示人;各種音響效果的調配,對烘托氣氛、合理自然地轉換時空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作為一出多聲部復調戲劇嘗試,它試圖在同一空間里同時展現現實的、心理的以及遠古的不同空間層次,給人以悠遠宏闊的縱深感。通過復調中的對位與對比,造成了強烈的立體化效果。此外,劇中《黑暗傳》、《陪十姐妹》的歌舞穿插,渲染了該劇濃郁的民族特色。作為一次“全能戲劇的嘗試”,作品的確取得了藝術上的巨大成功,上演后,引起強烈反響。肯定的意見與否定的意見,出入甚大,正如有人所概括的“你用甲觀去評論它,有人說它是乙觀的產物;你用乙觀去分析它,卻又感到這里或那里象甲觀或丙觀……”。有人稱其為當代戲劇“里程碑”之作,也有人認為其“近于晦澀,難于索解”、“脫離民族特點,不符合中國國情”等等。在一個劇目的評價上歧見如此之多,正說明《野人》作者所進行的實驗和探索是有意義的,對當代關于戲劇觀念的討論,對方興未艾的話劇創新潮流的推動,都將產生積極影響。
上一篇:孫宜君《重逢調》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郎偉《野火春風斗古城》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