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斷編殘簡》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斷編殘簡:duàn biān cán jiǎn
詞源: 《宋史·歐陽修傳》:“歐陽修好古嗜學,凡周、漢以降金石遺文,斷編殘簡, 一切掇拾, 研稽異同。”
詞由: 號稱醉翁、六一居士的歐陽修, 是北宋中葉的文壇領袖, 詩文革新運動的倡導人。他四歲時候,母親就用荻桿畫地教他識字, 二十四歲考取了進士。他在散文、詩詞創作和史傳編寫、詩文評論方面都有相當高的成就, 這是與他愛好讀書、勤奮寫作分不開的。據說他常常利用馬上、枕上、廁上的點滴時間學習或寫作。他在編撰《新唐史》、《五代史記》 (即《新五代史》) 時,凡屬周、漢以來鐘鼎上、碑碣上的刻文, 殘缺不全的詩文, 他都悉心搜集整理, 并一一予以考證、研究。他這種嚴肅認真的治學精神十分可欽。
詞義: 殘缺不全的古代書籍或文章。編: 將竹簡按次穿連起來的皮條。簡: 古代用以寫字的竹、木片。亦作“斷簡殘編”。
書證: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空雕蟲篆刻, 綴斷簡殘編。”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五回:“斷簡殘編中雖有一二歌訣, 亦不詳其說。”
上一篇:成語《文不加點》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新婚宴爾》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