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謝錫文
短篇小說。作者彭見明。發表于《萌芽》1983年第5期。小說描寫了老鄉郵員最后一次告別行程,新接班人第一次莊嚴走郵的過程。老鄉郵員默默地辛勞了一生。近百斤的郵包,三日往返的郵程,他長年累月在大山中孤獨地跋涉。他沒有享受多少家庭的溫暖,回家一趟像作客,住上一兩晚就走,只是個“名譽丈夫”;他沒給兒子多少父愛,兒子出生、滿周歲,他都沒趕回家。幾十年獨身來往于山與路、河與田之間,和孤單、寂寞、艱辛、勞動以及狗、郵包相處了半輩子。如今他老了,可他不服老,吃蜈蚣、吃叫雞公、吃狗肉……但終究“像山尖懸掛的落日”,縱然有無盡的眷戀,也已力不從心了。于是在領導的關懷甚至強迫下,終于到了交班的時候。可是他的工作“僅僅是往各家各戶送信送報嗎?”新人能接得下班嗎?他要帶班,要領新人走路,要教他盡職。于是,上路了。新人邁開了莊嚴的第一步,老人開始了告別過去的最后行程。接班的年輕人是他的獨生子。他有一個厚實的、富有彈性的肩膀和像一堵牢固的屏障般的背腰,使老人感到滿意。老人一路仔細交代著沿途的業務,注意事項,具體的、特殊的情況和人物關系,哪些人的信該怎么送,哪些人的匯款單該怎么領……兒子的性格像父親,同樣老實善良、干凈利索。他有條有理地工作,也同樣受到鄉親們的歡迎。需要交接的還有那狗。它跟老人跑了多年的郵路,處處顯示出它的熟練。不緊不慢的上山速度,伏地等待主人在頸上系皮帶,好在上嶺時拉他一把,過河時準備用身子抵擋急流對主人瘦腿的沖力,過河后提醒主人燃火烤暖凍紅的腿腳……可今天一切都不同往常。它終于明白了要與老人分離,去伴新主人。它吻著老人因幾十年跋涉而得病的膝蓋,戀戀不舍。最終,在老人的再三催促下,它含著眼淚,像一支黃色的箭朝那綠色的夢里射去。作品構思巧妙,剪材精當。在質樸簡潔的敘述中,透露濃濃的詩意,在娓娓動人的描
寫中顯示出深邃雋永的意境。作品“味淡而韻醇,境平而意深”。獲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上一篇:龐守英《那五》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陳敬中《鄒荻帆抒情詩》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