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龐守英
中篇小說。作者韋君宜。原載《當代》1982年第1期,后收入韋君宜小說集《老干部別傳》(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2月第1版)以及《1981——1982全國獲獎中篇小說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年11月第1版)。作品描述的是老干部王輝凡在“文革”之中思想演變的復雜過程。這個過程主要通過主人公坎坷的政治生活和家庭愛情的悲歡離合兩條有機結合的線索體現出來。“文革”之前,省計委主任王輝凡是一個“好好先生”,凡有中央號召,無不響應。1958年,他的下鄉蹲點的妻子劉麗文帶著受騙的氣忿,向他——經驗交流團副團長講述了大煉鋼鐵中出現的弄虛作假和大量浪費現象。王輝凡聽后不動聲色,見怪不怪,并勸劉麗文要看“大方向”。之后,在許多問題上,劉麗文與王輝凡的思想認識都存有分歧,最后終于導致感情的破裂。劉麗文放棄了“首長夫人”的位置,不顧別人的誹謗嘲諷,與憂國憂民的普通記者祁原結了婚,建立了痛苦與甜蜜拌起來的幸福家庭。王輝凡并沒有因為失去妻子而醒悟,照樣每天批閱文件,開會,講話,作指示,用上級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并娶了只是老婆而不是愛人的賈漪,組成了新家。“文革”開始,王輝凡成了當然的“走資派”,在經歷了無數次肉體與精神的折磨后,被關進隔離室。賈漪為劃清界限,離家而去。劉麗文可憐孩子,同情王輝凡,懷著一股慷慨的豪氣,又照管起了這個被造反派抄過了的家。1969年,劉麗文與王輝凡被分到同一干校勞動,她親眼看到了王輝凡受到的侮辱與委屈,對他表示了關懷與安慰。此時的王輝凡已從盲從迷信中解脫出來。他曾誠心誠意地檢查,使勁往他們給定的綱上想,結果凡是遵照黨的指示辦的事,全成了資產階級反動路線。他百思不解,又陷入迷惘苦悶之中。通過聯系群眾,特別是與劉麗文交往,王輝凡開始感到自己固然受了傷害,但也曾傷害過別人,“受了刑的我,不能不想到我亦曾刑人”。他終于從迷惘中覺醒過來,對自己過去所犯的“左”傾錯誤進行了痛苦的懺悔。當王輝凡有了回城的消息時,賈漪又以夫人的身份出現在他的面前。劉麗文的丈夫祁原雖已被害身亡,但她不愿去干擾別人的家庭,只是把她對王輝凡重建的愛情壓在心底。在王輝凡離開干校的前夕,劉麗文克制不住感情的涌動,答應了王輝凡復婚的要求。作品沒有曲折離奇的情節,沒有驚心動魄的場面,它是以自然和樸素獲得成功。作者用一種近乎回憶錄的筆法,對主人公王輝凡的思想演變過程娓娓道來,如敘家常,如訴衷情,親切怡人。
上一篇:郎偉《洗澡》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王菊延《洛陽燈火》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