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菊延
散文集。作者賈平凹。百花文藝出版社1982年11月出版。共收散文三十四篇,大致分為以下幾類:一、吟詠風物,寄寓哲理。《丑石》借一塊隕石遭到世俗的譏諷,卻大受天文學家青睞的事實,揭示“丑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的辯證法,并贊嘆丑石那種“不屬于誤解、寂寞的生存的偉大”。《地平線》回憶童年時代尋找謎一樣的地平線的執著,長大后終于悟出,追求那“很亮的灰白色的線”,“人生就充滿了新鮮、樂趣和奮斗的無窮無盡的精力”。《泉》從一棵被雷電擊折的老槐樹的殘樁上發現了嫩枝與新葉,感嘆“一棵樹便是一條豎起的河”,生命的泉眼是永不會枯竭的!二、刻畫人物,傾吐情思。《空谷簫人》寫黃昏的幽谷,“我”面對漫山的翠竹,吹簫排遣心中的苦悶,卻被一位熱愛生活的制簫姑娘溶化了一腔哀愁。《釣者》從一位作家在小山村釣“愁”與釣“文章”的對比中,表達新生活的霞光在人們心中引起的無限喜悅。《月鑒》寫夫婦間齟齬后的月下相逢,表示了“我”在妻前、在月下“都要做為一個人而活下去”的愿望。三、記敘游蹤,發抒感慨。《清澗的石板》通過陜北清澗縣獨特風貌的敘寫,表現青澗人“活著的時候,是一面樸實無華的石板”,死去后“他們的碑子卻沖地而起,直指天空”的強硬性格。《觀沙礫記》從河灘沙地小小的沙石片兒上,“見其活力,見其本色,見其生命,見其價值”。此外,諸如《入川小記》、《陳爐》、《登雞冠山》、《延安街市》、《紫陽城記》等篇,也都寫得特征鮮明、引人入勝。本集作品,輕盈的軀體中蘊含著對人生哲理的思考;無論寫人還是寫物,均能抓住其內在的神髓;表現手法上,常常虛實結合,實中含虛,具備畫外之音和題外之旨;語言感情充沛,文采飛揚。
上一篇:孫宜君《月亮里的聲音》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蘇守平《月食》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