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畢光明
抒情詩。作者郭路生。發表于《詩刊》1981年第1期。寫于1968年。攝取六十年代末知青下鄉的浪潮中,北京車站撼天動地的送別場面,以震懾人心的詩句,抒發了依戀親人和故土的生離死別之情。詩沒有更多地交代這次不尋常的離別的背景,只是緊緊追蹤“我”的感覺,“我”的感情的水銀柱的驟然起漲,使人看到了這一事件的普遍性的意義。在那個改變命運的時刻到來時,“我”一開始幾乎處于一種麻木狀態,只感到“北京車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陣劇烈地晃動”,他“吃驚地望著車窗外面,不知發生了什么事情”。及至母親替他綴扣子,這“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人間最神圣的感情才使他突然意識到這前途未卜、歸期難料的離別意味著什么,他才明白“剛才車站上發生了什么事情”。一種惜別、害怕離別的感情強烈地攫住了他。然而他所能做的只是“再次向北京揮動手臂/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領”,然后發出撕裂人心的喊叫。至此,詩情的涌發達到了高潮。這首詩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真實而典型的細節的運用起了重要的作用。例如不得不將身子探出車廂的窗欞以免和親人割舍,和迷亂中不管是誰的手都抓住不放,以為就是抓住了北京,都有感人至深的效果。其次,詩的感情真切,詩味濃郁,與善于化用前人詩意也有關系。比如“這時,我的心變成了紅色的風箏,/風箏的線頭就在媽媽的手中”,使“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這一原型意象注入了特定生活情境中的人生況味。
上一篇:孫宜君《我的幺表妹》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王萬森《我的第一個上級》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