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學(xué)多才的惠子·關(guān)于惠子的邏輯故事·魏王更葬》注釋|譯文
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于牛目,壞城郭①,且為棧道②而葬。群臣多諫③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喪行,民必甚病④之,官費⑤又恐不給⑥,請馳期⑦更日。”太子曰:“為人子,而以民勞⑧與官費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喪,不義⑨也。子勿復(fù)言!”群臣皆不敢言,而以告犀首B10。犀首曰:“吾未有以言之也。是其唯惠子乎!請告惠子。”惠子曰:“諾。”駕而見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然。”惠子曰:“昔王季歷葬于楚山之尾,水嚙B11其墓,見棺之前和B12。文王曰:‘嘻!先君欲一見群臣百姓也夫,故使水見之。’于是出而為之張B13于朝,百姓皆見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義也。今葬有日矣,而雪甚,及牛目,難以行,太子為及日之故,得毋嫌于欲亟葬乎?愿太子更日。先王必欲少留而扶社稷、安黔首B14也,故使雪甚,因馳期而更為日。此文王之義也。若此而弗為,意者羞法文王乎?”太子曰:“甚善!敬馳期,更擇日。”惠子非徒行其說也,又令魏太子未葬其先王,而因又說文王之義。說文王之義以示天下,豈小功也哉!(《戰(zhàn)國策·魏二》)
【注釋】①城郭:城墻。②棧道:用竹木架成的道路。③諫:規(guī)勸。④病:憂慮、疲憊、不滿。⑤官費:國家的開支。⑥給:讀“幾”,豐足。⑦馳期:延緩日期。⑧勞:勞累、憂愁。⑨義:高尚的道德、道理。[[!B10]]犀首:人名,即公孫衍,魏相,著名的說客。[[!B11]]嚙:侵蝕。[[!B12]]和:棺材兩頭的板。[[!B13]]張:設(shè)立、陳設(shè)。[[!B14]]黔首:平民。
【譯文】魏惠王死了,下葬的日子已定。可是眼見要到安葬的日子,天卻下起大雪來,積雪深得幾乎能沒到牛眼那么高,城郭的路無法通行,太子準(zhǔn)備用木板構(gòu)筑道路去送葬。大臣中很多人規(guī)勸太子,說:“雪下得這么大還要送殯,人民一定叫苦連天。國家開支也恐怕不夠,請暫緩時間,改日安葬。”太子說:“做兒子的因為人民辛苦和國家開支不夠的緣故,就不按期舉行先王的喪禮,這不合禮法。你們不要再說了。”
大臣們都不敢再去勸說,就把這件事告訴了犀首。犀首說:“我也沒法勸說他,看來這事只有靠惠子才能夠解決了!請去告訴惠公。”惠子聽到后說:“好吧。”就駕著車去見太子,說:“安葬的日期已定了嗎?”太子說:“是的。”惠子說:“從前周王季歷埋葬在楚山腳下,河水浸蝕沖壞了他的墳?zāi)梗冻龉撞那懊娴臋M木。周文王說:‘啊,先王一定是想再看一看各位大臣和百姓吧,所以才使棺材前板露了出來。’于是他把先王的棺木挖出來,為他設(shè)朝,大臣朝拜,百姓也都來拜見,三天以后才安葬。這是文王的義舉啊。現(xiàn)在魏王安葬的日期雖然已定,但是雪下得這么大,深及牛的眼睛,道路難行,太子為了要按期下葬就不顧種種困難,這是不是有些急躁了?希望太子改個日期吧。先王一定是想再停留幾天,來扶助國家,安頓人民,才使老天下大雪的,據(jù)此推遲葬期而另擇日子,這不正是文王般的大義嗎?像這樣的情況還不改日安葬,想來大概是把效法文王當(dāng)做羞恥了吧?”太子說:“你說得太對了,那就推遲幾天,另擇安葬吉日吧。”惠施不僅實行了他的主張,還讓魏太子沒有匆忙安葬先王,而且又趁機宣揚文王的大義。向天下宣揚文王的大義,這難道是小事嗎?
【評說】用言辭說服頑固之人,可以體現(xiàn)一個人的思維水平和口才。面對不聽眾人勸告、打算一意孤行的太子,博學(xué)多才的惠施從容不迫地運用了一個類比推理,就輕松說服了太子,不能不讓我們佩服惠施運用“譬”推理時的得心應(yīng)手。在議論中以“譬”式推理來陳說事理,辨明是非,不僅有助于深刻有力地進行論證和反駁,加強議論的說服力,也有助于生動通俗地議論和表達思想,使得辯者良好的邏輯素養(yǎng)、善辯的口才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上一篇:《精于論證的王充與《論衡》·《論衡》中的邏輯論證·雷公之怒》注釋|譯文
下一篇:《浪漫灑脫的莊子與《莊子》·《莊子》中的邏輯故事·魚樂之辯》注釋|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