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馮·諾依曼是美籍匈牙利數學家。27歲時就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他快速運算能力特別強,是當時有名的“神算家”。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后,由于戰爭需要快速運算,諾依曼就希望設計出一種高速運算的機器,來滿足新武器試驗的需要,為此,他付出了許許多多日日夜夜,但這種高速運算的機器始終未能研制出來。1944年夏天,一個偶然的機遇使他成為電子計算機之父。那是一個傍晚,馮·諾依曼到阿伯丁火車站等候去費城的火車。在候車室里的椅子旁,一個青年突然向諾依曼作自我介紹:“我叫哥德斯坦,在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莫爾學院工作。”諾依曼熱情地詢問了青年的工作,使青年十分感動。便告訴他,自己正在參加研制每秒能運算333次的電子計算機。諾依曼到費城后,便請求去參觀這臺尚未出世的計算機,受到很大啟發。不久,哥德斯坦的研究人員發生分裂,諾依曼就帶著哥德斯坦回到普林斯頓研究院繼續工作,最終研制成全自動的通用電子計算機,后來,馮·諾依曼又深入研究人腦和“電腦”的異同,提出了研制自動機和自我復制機的戰略,為計算機的發展和運用打下了基礎,他也成了舉世公認的電子計算機之父。馮·諾依曼與哥德斯坦在火車站的相遇純屬偶然,這次偶然的談話促進諾依曼在計算機研究中取得重要成就,但諾依曼對這次偶然談話的“關注”卻是與他長期在數學領域進行研究思考分不開的,他成為計算機之父,是長期辛勤研究的必然結果。
上一篇:《威爾泰墨的發現》中學生偶然與必然寫作素材
下一篇:《聽診器與蹺蹺板》中學生偶然與必然寫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