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鑒賞·友書·與蘇先生書》注釋與鑒賞
明·方孝孺
去年得叔度書②,已知執(zhí)事念太史潛溪公之德③,欲為論次遺事以傳,私心喜慰,繼以感泣。旋聞從者校文關中④,不知歸期何時。而某臥病山中,無由遇括蒼路使⑤,欲致一書達所欲言,至今未果。
自古圣賢君子道德言行信于天下者,如孔子、孟子身沒而言在者,若無待于人之傳。然由門人弗圖其傳也,后世史官無所憑信,往往剿取異聞怪說⑥,以實其事,或不知其姓字壽年之真。讀其書者,至今以為恨。其次若揚雄、王通⑦,俱號一世大儒,咸有所論著,以發(fā)其蘊蓄,亦若不待人言而后信矣。然雄以作《美新》媚莽⑧,受訾于世⑨。或者謂非雄所著,殆后人依效而為之。通書稱隋唐大臣皆其弟子,識者謂多誤妄,疑非出于通之手。若是者使其門人有所述以紀是非之實,寧有紛紛異論哉?惟其當時以為吾師之德行文章自足以傳,而有輕視天下之意,故天下之人得持此遺失而議之。嗚乎!天地之大,日月之明,無所資于人⑩,而其行度徐疾盈虛之數(shù),猶必俟人紀之而后定。彼以圣賢君子為無待于人之言,不亦大過矣乎?
吾太史公遠宗孔孟以為學⑪,高視雄、通而有余,其著書,其制行,其事君行道,固已暴于四方而信于當時⑫,傳于蠻夷之國而誦于縉紳,當世雖未有發(fā)明之者,亦無害其不朽也決矣。第其末年,遭罹飛語,一子一孫死于禍,而家遷身放,卒于異鄉(xiāng)⑬。倘不得有道而能言者,白其本心告之萬世,曖昧之謗,人將憾之,非特忠賢受抑于無窮,且俾圣朝有知人未明之損,豈細故哉,宜乎執(zhí)事有意于圖之也。
千載之間,士之蒙誣受誑者何限,遠則司馬子長以言語被刑⑭,蔡邕以慨嘆受戮⑮;近則程叔子有貪黷之謗⑯,涑水公遭奸黨之名⑰。其他擠于險诐之人⑱,污于朋黨之論,生不得訴冤于朝,歿不得返葬于里者,不可勝計。然其心跡卒光明于后世者,賴有明士端人斷以天下之公是非,而不惑于流俗一時之私意。大者辯其誣于史策,小者表阡銘墓以示將來⑲,是以士有就死而不恨,挫抑而愈光,以有人發(fā)揚于后也。今執(zhí)事居與公同鄉(xiāng),學與公同道,于公有師友之義,而公之自朝退休于家也,屬望于執(zhí)事者甚厚。且執(zhí)事者嘗官太史,而以論撰之作為己任,于公之事而不有述焉,何以解后人之疑,正流俗之失,而慰公之神靈于地下哉?
雖然,公之心,不期人之白己也⑳。忠義自信,而且嘗為人言,事君猶事父與事天也,父不可欺,天不可怨,順受之而已矣。每論古人遇貶竄而怨誹及為文過于憤激者,深已薄之,以為不達君臣之義,其素所存者如此。及乎臨大故,遭大禍,視子孫之死,夷然不少見顏面㉑,竄逐之至,若返其鄉(xiāng),次于江壖㉒,端坐而逝,此其心豈以世之榮辱介意哉!其信乎己者,可以質之幽明而無怍㉓,考諸圣賢而不愧。其于人之謗且譽,若推之以為高也,抑之以為卑也,安之而已矣。身受其患,尚無怨尤,而于事行之白不白也,復何較焉㉔?然而某之有求于執(zhí)事,而欲圖公之傳者,非為公計也,為誦公之文,尊公之德,而欲盡知其平生之計也。是則斯文烏可已哉!
自公之亡,天下無師,后生小子自以為高,而議公者多矣。然徐而視之,如蚊蚋之群忽已消㉕,而公固自若。竊亦見其不量力而徒為爾嘵嘵也㉖。人之賢不肖,固有定論,文章之高下亦然。近時作者漸以稀闊,在東南惟執(zhí)事及徐教授耳㉗。徐公之文簡質典重,有渾然之氣。然推贍暢急言極論而不竭者,實惟執(zhí)事。某往與太史公論斯事,過辱特見許與,而前輩三數(shù)公,復從而推獎之。然七八年來痛自摧斥,向時之可,今索然盡矣。人持所業(yè),殊與相見時異,惟以體乎身,見乎事,有補乎圣賢,而傳之萬世,此鄙陋之志,而亦太史公夙昔期望之意也。執(zhí)事可無以教我乎?士氣日卑,學術日趨于污下,某病廢無聊,無足負荷斯事矣。惟執(zhí)事善自謀,以大宣正學,上報國家,下慰相知者之望。心所欲言者,無逾于此,而當今可告以此言者,惟執(zhí)事耳,故卒一言之。
[注釋]① 蘇先生: 蘇伯衡,明學者,字平仲,別號空同子。金華(今屬浙江)人。官至國子學正。后任處州教授,因事下獄而死。② 叔度: 即鄭楷,號醇翁。宋濂學生,與方孝孺友善,時有書信來往。③ 太史潛溪公: 指宋濂,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今屬浙江)人。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參與制定典章制度,為明代“開國文臣之首”。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長孫涉胡惟庸案,全家謫茂州,中途病死夔州。④ 從者: 即左右,用意和執(zhí)事相同,也是敬稱。 校文: 校閱試文。指主持會試。關中: 今陜西一帶。⑤ 括蒼: 古縣名,在今浙江麗水東南。時蘇伯衡任處州教授,治所在括蒼。路使: 驛使。⑥ 剿: 抄襲,襲取。⑦ 揚雄: 西漢文學家、哲學家、語言學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成帝時為給事黃門郎,王莽時官至大夫。以文章名世。作《法言》、《太玄》、《方言》等。王通: 字仲淹,隋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不見用于朝,退居河、汾之間,授徒自給。有弟子多人,時稱“河汾門下”。著有《中說》。⑧ 《美新》: 即《劇秦美新》,諛頌王莽。⑨ 訾(zǐ): 非議。⑩ 資于人: 取資于人,即需要人幫助。⑪ 吾太史公: 指宋濂。⑫ 暴: 顯露。⑬ “第其末年”五句: 洪武十三年,宋濂長孫宋慎受胡惟庸案牽連,與宋濂次子宋璲一并被誅。朱元璋還欲殺宋濂,因皇后及太子力救獲免,全家流放茂州。第二年,宋濂卒于夔州。第: 但。⑭ 司馬子長: 司馬遷。⑮ 蔡邕: 字伯喈,東漢陳留(今河南杞縣南)人。董卓因專權被誅,他頗有感慨,為王允所捕,死于獄中。著有《蔡中郎集》。⑯ 程叔子: 程頤,字正叔,人稱伊川先生,洛陽人。理學家。宋哲宗時,曾被誣有貪黷行為而罷官削籍。⑰ 涑(sù)水公: 司馬光。北宋史學家、文學家。字君實,陜州夏縣(今屬山西)人。世稱涑水先生。神宗時,官至御史中丞,極力反對王安石變法。熙寧四年(1071年)退居洛陽,凡十五年。哲宗時,主持朝政,盡廢新法。為相八個月而卒。紹圣間,以司馬光為奸黨之首,立石端明門外,號黨人碑。⑱ 诐(bì): 邪說。⑲ 表: 立石書死者姓氏行誼。阡: 墓道。銘: 書寫墓志銘。⑳ 白己: 為自己表白。㉑ 夷然不少見顏面: 態(tài)度平靜,不稍露不滿于形色。㉒ 壖(ruán): 通堧,水邊地。㉓ 怍(zuò): 慚愧。㉔ 較: 計較。 ㉕ 蚋(ruì): 小蟲,吸食人畜的血液。㉖ 嘵嘵(xiāo xiāo): 爭辯聲。㉗ 徐教授: 徐一夔,字大章,天臺(今屬浙江)人。明初參與撰修禮書,后召修《元史》,不至。署杭州教授,工文,著有《始豐稿》。
[作者]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又字希古,明浙江寧海人。宋濂弟子。因其書室名“正學”,人稱“正學先生”。洪武時為漢中教授,建文帝時任侍講學士。燕王朱棣起兵攻入京城(今南京),命孝孺起草即位詔書,不從,被殺,株連十族(九族及其學生)。孝孺志氣高銳,為文雄奇俊逸,縱橫豪放,為人所稱。著有《遜志齋集》。
[鑒賞]明開國后,朱元璋誅殺功臣,累興怨獄。僅胡惟庸案,涉及者達三萬余人。方孝孺的老師,號為“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亦難幸免,一子一孫死,全家被謫茂州,中途病死在夔州。孝孺的內心是凄涼痛楚的。此時聞學者蘇伯衡有意撰寫宋濂傳記,諸般喜慰感泣之情,頓涌心頭,寫下這封致蘇先生的書信。史稱宋濂“狀貌豐偉……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于學無所不通,為文醇深演迤”。孝孺作為宋濂門下第一高足,更對老師人品學識無限敬仰,對后生小子無端議論深惡痛絕。故在信中,或援古引今,或直抒心曲,緊緊抓住傳記能“解后人之疑,正流俗之失,慰公之神靈”的議題層層推開,鋪陳盡致。文中自有一種抑郁不平之氣充塞其間,其情深,其意切,其詞激,其氣盛。是為孝孺為文縱橫奇逸之本色。
上一篇:《書信鑒賞·情書·與竇玄書》注釋與鑒賞
下一篇:《書信鑒賞·友書·與詹事江總書》注釋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