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鑒賞·家書·與子儼等疏》注釋與鑒賞
晉·陶淵明
告儼、俟、份、佚、佟①:
天地賦命②,生必有死。自古圣賢,誰獨能免。子夏有言曰③:“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四友之人④,親受音旨⑤。發斯談者,豈非窮達不可妄求,壽夭永無外請故耶⑥?
吾年過五十,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游走。性剛才拙,與物多忤⑦。自量為己,必貽俗患⑧。黽勉辭世⑨,使汝等幼而饑寒。余嘗感孺仲賢妻之言⑩,敗絮自擁,何慚兒子,此既一事矣。
但恨鄰靡二仲⑪,室無萊婦⑫,抱茲苦心,良獨內愧。少學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常言: 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⑬。意淺識罕,謂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機巧好疏⑭。緬求在昔⑮,眇然如何⑯。疾患以來,漸就衰損。親舊不遺,每以藥石見救,自恐大分將有限也⑰。
汝輩稚小家貧,每役柴米之勞,何時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雖不同生,當思四海皆兄弟之義。鮑叔、管仲分財無猜⑱,歸生、伍舉班荊道舊⑲,遂能以敗為成⑳,因喪立功㉑。他人尚爾,況同父之人哉。
潁川韓元長㉒,漢末名士。身處卿佐,八十而終。兄弟同居,至于沒齒㉓。濟北氾稚春㉔,晉時操行人也。七世同財,家人無怨色。《詩》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㉕雖不能爾,至心尚之㉖。汝其慎哉!吾復何言。
[注釋]① 儼、俟、份、佚、佟: 淵明五子名。他們的小名依次是: 舒、宣、雍、端、通。② 賦命: 給人以生命。③ 子夏: 孔子學生,姓卜名商,字子夏。④ 四友之人: 四友指孔子學生顏淵、子貢、子張、子路。子夏也是孔子的得意門生,是“四友”那樣的人。⑤ 親受音旨: 親身受過孔子的教誨。⑥ 外請: 分外的期求。⑦ 與物多忤(wǔ): 與社會上的人事多不相合。忤: 違逆,抵觸。⑧ “自量為己”二句: 自己思量這樣下去必定招致世俗的禍患。⑨ 黽(mǐn)勉: 勉力,努力。辭世: 指棄官歸隱。 ⑩ 孺仲: 即后漢王霸,據《列女傳》記載: 王霸少立高節,不愿做官。他的好友令狐子伯父子都做了官。王霸見子伯的兒子容光煥發,服飾華美,舉止彬彬有禮,而自己的兒子卻蓬頭垢面,不懂禮節。客人走后,自覺羞愧,遂久臥不起。妻子對他講:“你何必忘了自己立下的志向,去替孩子們羞愧呢?”王霸聽后,從床而起,笑著說:“是這樣的!”從此終身不仕。⑪ 靡: 無。二仲: 指漢時求仲、羊仲二位隱士。⑫ 萊婦: 老萊子的妻子。老萊子,春秋時楚國人,隱于蒙山之陽,躬耕而食。楚王請他出仕,其妻對他說:“可以給你酒肉的人,也可隨時鞭笞你;可以授給你官祿的人,也可隨時殺掉你。食別人的酒肉,受別人的官祿,都是受人所制。在這亂世中受人所制,能免除災禍嗎?”于是老萊子隨妻子到江南隱居起來了。⑬ 羲皇上人: 泛指上古時代的人。羲皇: 指伏羲氏,傳說中的上古帝王。⑭ 好疏: 甚少。⑮ 緬求在昔: 遠遠地回顧以往。⑯ 眇然: 渺茫。⑰ 大分: 大數,指壽命。⑱ 鮑叔、管仲分財無猜: 管仲少時與鮑叔牙是好友。管仲窮困,與鮑叔牙一起經商,分財時管仲自己多分一些,鮑叔牙不認為他是貪財。猜: 猜疑。⑲ 歸生、伍舉班荊道舊: 伍舉和歸生二人友善。后伍舉因罪逃往鄭國,又自鄭去晉國做官,歸生為使臣適晉,二人相遇于鄭郊,鋪荊于地,共敘舊情。歸生后來向楚令尹子木推薦伍舉,說楚國人才為晉所用,對楚國不利。伍舉被召回楚國。班荊: 鋪荊于地。⑳ 以敗為成: 公子糾失敗,管仲被俘,鮑叔向齊桓公推薦管仲,管仲為齊相,佐齊桓公成就霸業。㉑ 因喪立功: 指伍舉出奔,因歸生推薦,協助公子圍繼承王位,立下功勞。㉒ 韓元長: 名融,東漢潁川(今河南禹州市)人,官至太仆。㉓ 沒(mò)齒: 猶言終身。㉔ 氾(fán)稚春: 名毓,西晉濟北(今山東長清)人。少有高操,安于貧賤。氾家亦九族和睦。㉕ “高山仰止”二句: 對于古人的崇高道德則敬仰,對于他們的高尚行為則遵行、學習。㉖ 至心: 至誠之心。尚: 崇尚。
[作者]陶淵明(約372—427),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職。因不滿官場污濁,棄官歸隱,過著躬耕自食的隱居生活。其詩文多表現田園生活,被譽為我國田園詩之鼻祖。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與爽朗之勝,語言質樸自然,情味雋永。散文以《桃花源記》最為有名,有《陶淵明集》。
[鑒賞]陶淵明一生襟懷坦蕩,淡泊名利,率意所為。他那種“性本愛丘山”的意趣,“不肯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不愿與庸俗之輩同流合污的生活態度,都為后代文人樹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然而他為子女留下的卻是一份清貧的家業。在這封遺書中,陶淵明對于人生中的窮、達、壽、夭,一眼覷破;對于自己一生走過的道路,亦無絲毫追悔。他既從古賢人處找到了對自己行為的注解,更主要的他是從內心深處尋找到真實的自我。但透過他對人生的達觀和超脫,我們仍能感到他對子女的一份歉疚和不安,而更多的是他對孩子們的期盼。故陶淵明在此信的末段,一連舉出四個典故,教導孩子們應篤兄弟之情,實兄弟之義,共同以先賢為范,慎重治家。
上一篇:《書信鑒賞·情書·與妻書》注釋與鑒賞
下一篇:《書信鑒賞·家書·與季弟書》注釋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