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信鑒賞·家書·與季弟書》注釋與鑒賞
明·魏禧
辛卯月日,客雩二旬②,每念吾弟介然不茍③,頗以遠大相期,圣人所稱剛毅木訥④,庶幾近之⑤。但“剛”為美德,吾弟卻于此成一“疏”字,生一“褊”字⑥,又漸流一“傲”字。往時我之督弟甚嚴,近五六年,見弟立志操行,頗成片斷,每欲長養吾弟一段勃然挺然之氣,不忍過為折抑⑦。又我每有優柔姑息之病,吾弟常能直言正色,匡我不逮⑧,隱若畏友⑨。凡細故偶失,多為姑容,使弟不生疑忌,矢直無諱⑩。坐此兩者⑪,故今之督弟甚寬,然我此等即是姑息,欲歸為弟暢言。
弟且行矣!弟與人執事亦頗竭忠⑫,每乏周詳之慮;臨時事患難險阻都所不辟⑬,而不能為先事之計。間或以為吾大節無損,諸細行雜務,不留心無大害,然因此失事誤人,因以失己者多有之,此則所謂“疏”也。疾惡如仇,輒形辭色,親友有過,諫而不聽,遂薄其人。人輕己者,拂然去之。行有纖毫不遂其志,則抑郁憤悶,不能終朝。此誠褊衷⑭,不可不化⑮。其人庸流也,則以庸流輕之;其人下流也,則以下流絕之。岸然之氣⑯,不肯稍為人屈。遂因而不屑一世,凌轢儕輩⑰,長此不懲⑱,矜己傲物⑲,馴致大弊⑳。夫疏則敗事,褊則鄰于刻薄,傲則絕物而終為物絕㉑,三者皆剛德之害,然皆自剛出之。倘能增美去害,則于古今人中要當自造一詣矣㉒。
子夏問孝。子曰: 色難㉓。先儒以為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吾弟之事父兄,動多恭謹,然婉容愉色抑何少也?豈其無深愛耶?蓋無學問以化其剛,岸然之氣,欲下之而不能下也,弟行勉之矣!
[注釋]① 季弟: 排行最小的弟弟。② “客雩(yú)”句: 客居雩地二十天。雩: 江西雩都。③ 介然: 堅貞、耿介。不茍: 認真、不馬虎。④ 木訥(nè): 質樸,不善辭令。⑤ 庶幾: 也許可以,表示希望或推測之詞。⑥ 疏: 指粗疏,不周密。褊(biǎn): 狹隘。⑦ 折抑: 指約束,控制。⑧ 匡我不逮: 匡正我沒有做到的地方。逮: 及,到。⑨ 畏友: 品格端重,使人敬畏的朋友。⑩ 矢直無諱: 正直,無所避諱。 ⑪ 坐: 由于,因為。⑫ 執事: 擔任工作,做事。⑬ 辟: 通避。⑭ 褊衷: 心胸狹窄。衷: 內心。⑮ 化: 改變。⑯ 岸然: 高傲威嚴的樣子。⑰ 凌轢(lì): 欺壓,傾軋。儕(chái)輩: 同輩。⑱ 不懲: 不戒止。⑲ 矜: 驕傲自夸。⑳ 馴致: 逐漸帶來。馴: 漸進之意。㉑ 終為物絕: 最終被物所絕。㉒ 自造一詣(yì): 指獨自達到一個新的境界。㉓ 色難: 兒子侍奉父母時容色愉悅是件難事。
[作者]魏禧(1624—1681),字叔子,一字冰叔,號裕齋,別號勺庭,江西寧都人。明末諸生。明亡后,號哭不食,剪發為頭陀,隱居于翠微峰。長于散文,有《魏叔子集》。
[鑒賞]史載魏禧之為人,身材修頎,目光射人,性仁厚,寬以待物,不記人過,待人以誠。若見欺,仍能容色怡如,不與人爭。而論事卻每有奇氣,縱橫排奡,剴剴切中,為時人所敬重。此封給弟弟魏禮的信,亦能見其卓識之一斑。魏禮志向遠大,傲岸剛介,不入俗流,即便對哥哥處事時的不當之處,亦能疾言厲色。然剛則剛矣,卻難免有疏、褊、傲之病。疏則敗事,褊則刻薄,傲則絕物。作者在肯定弟弟優點的同時,條分縷析地指出其性格和處事中的偏激和不當之處。立論措辭,既嚴峻平正,又和風細雨。一篇文章,始終圍繞一“剛”字,談剛之德、述剛之病,最后提出應以學問去化其剛。文氣搖曳而充沛,詞意溫潤而懇切,足見其大學者之筆力。
上一篇:《書信鑒賞·家書·與子儼等疏》注釋與鑒賞
下一篇:《書信鑒賞·友書·與山巨源絕交書》注釋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