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劍華《駝絨背心》全文|賞析|讀后感
梁劍華
被稱做“女人國”的儀表組又開始了一年一度的總評。
“國王”周惠英打開記錄本:“藍秀芳出差了,剛才有人提她為先進,大家看怎么樣?”
趙雅琴:“沒意見。人家早上班生爐子,晚下班掃現場,沒有功勞有苦勞!”
錢霞:“去年她在馬路上拾到一塊表,硬是在那里等失主,腿都站腫了?!?br>
孫莉萍:“她女兒被開水燙傷,她連假都沒請又跑來頂班?!?br>
李桂芝:“吳玉珍肝炎住院也是她護理的吧?”
…………
周惠英:“那好,待會兒我把大伙意見整理幾條報廠工會去。聽魏主席說,這回評出的先進生產者每人獎給一件駝絨背心?!?br>
“駝絨背心?”
空氣凝固起來。幾分鐘以后——
趙雅琴:“這么評真沒意思!評來評去還不是那些人?!?br>
錢霞:“我不信就藍秀芳一個人先進! 她揀到了表,為什么不送廠保衛科,卻偏要站在馬路上等?還不是想叫人知道她是在做好事!”
孫莉萍:“你現在才看穿她?那回我就說這種人不是黨性強而是缺少人性。要我女兒燙了,不上班還得要點補助?!?br>
李桂芝(突然醒悟):“倒也是,八十年代了,人家得了傳染性肝炎,你還跑到病床邊護理?光這條就不符合科學衛生和精神文明!”
周惠英為難了,“那,大家再提名吧.不過得抓緊時間,這回報了材料還要收錢,真麻煩!”
“收錢?收什么錢?”
空氣又緊張起來。
周惠英:“獎勵標準不能超過七塊錢。可這駝絨背心十七塊錢一件。沈會計說,評上的同志,每人還要找回十塊錢!”
長時間的沉默……
趙雅琴(突然地):“我早就表態了,評誰都一樣!”
錢霞:“藍秀芳不是滿好,又興什么花樣?”
孫莉萍:“我看就選她,神仙還有三分錯呢!”
李桂芝:“我本來就沒意見……”
周惠英好不容易在記錄本上寫下了藍秀芳三個字。可她正要合上記錄本時,卻突然發現自己把藍秀芳的“藍”字寫成了老大難的“難”字。
選自《安徽文學》1983年第10期
【賞析】 這篇小說緊湊集中,簡潔明白,通篇由單一的“對話”構成,沒有“搭配”和“伴奏”,但讀完之后,一點兒也不覺得乏味、單調,反而有一種快人快語,別開生面、余味無窮之感。作者運用“單一”的“原料”,為什么能烹飪出如此佳肴呢?
“要知心中事,但聽口中言”,表明一個人講什么話,是同他的思想和心情分不開的。但是,還有一點不容忽視: 不同的環境和場合,對于一個人的講話內容和神態,也是有重大影響的,甚至會起決定性的作用。唯其如此,“違心之言”在現實生活中,特別是在某些時候會不絕于耳。而講“真心話”,反而要有勇氣。小說作者深諳這個道理,所以他不是漫無邊際地讓“女人國”的公民們隨意講話,而是將她們安置在三個不同的特定“情境”中講“自相矛盾”、“出爾反爾”的話。這不單是為造成喜劇性的效果,而且是為讓筆下的人物充分地“表演”和徹里徹外地“亮相”。
在第一個“情境”中,這些公民們按照歷年來的經驗,以為 “一年一度的總評”只是“評評”而已,誰也不把這當回事。因此,“國王”提出:“藍秀芳出差了,剛才有人提她為先進,大家看怎么樣?”一連四人發言,而且是從不同的角度,通過不同的事例,證明藍秀芳夠格。在第二個“情境”中,同樣是上面四個人,對藍秀芳便作出了迥然不同的評價。在第三個“情境”中,又是這四個人,對藍秀芳終于又來了個“否定之否定”。
三次不同的“情境”,三次“異口同聲”的出爾反爾,使單純的情節回環跌宕,給人以波瀾起伏、平中見奇之感。這是小說之所以不使人覺得乏味、單調的一個重要原因。
更為重要的是,三次不同的“情境”所“引爆”出來的“異口同聲”的出爾反爾,具有極強烈的尖銳性和鮮明性,讓我們看到了當今生活中的一種廣有市場的“心態”。第一次的“異口同聲”,雖然是公民們脫口而出的,或曰是不經意說出口的。其實,它們倒比較真實可靠。正如俗話所說:“無意倒真言”。我們完全可以認為: 藍秀芳確實具有不少先進事跡,應當被評為先進分子。公民們后來之所以“出爾反爾”,純粹是因為“駝絨背心”起了作用。在這些公民的心目中,“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已經成了一種“集體無意識”。她們容不得任何人在“利”上冒尖,但“理由”卻堂而皇之。美國作家戴爾·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一書中寫道:“一個人做一件事,通常是為了兩種原因: 一種是真正的原因;另一種是聽起來很動聽的原因?!薄芭藝钡墓駛儽銕в羞@樣的“弱點”。她們之所以出爾反爾,真正的原因是“紅眼病”,容不得先進人物取得應有的物質利益。但是在口頭上表現出來的卻是“很動聽的原因”,即“評選”不公正,藍秀芳不符合條件。唯其如此,所以在第三個“情境”出現之后,她們明白了評上先進分子也沒有多大“實惠”,與往日的“一年一度的評比”相差無幾,因而又來了個 “否定之否定”。由此可見,在這篇小說中,三次不同的“情境”和兩次“異口同聲”的出爾反爾,都是為揭示和解剖人物的“心態”服務的。這個“心態”,其實是“人性”的一種弱點?!芭藝钡摹皣酢敝芑萦⒉皇橐晃活^腦清醒的人物,所以在小說結尾處,雖然藍秀芳被評為先進分子已不難通過,但是她并沒有產生滿足之感,相反,卻從“評比”中悟出了一個“老大難的‘難’字”。這個“難”字,信手寫來,一字千鈞,內涵極為豐富,可謂是替小說“點睛”的神來之筆。
上一篇:《青菜》全文|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齊勇士比武》全文|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