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地山《疲倦的母親》全文|賞析|讀后感
許地山
那邊一個孩子靠近車窗坐著,遠山,近水,一幅一幅,次第嵌入窗戶,射到他的眼中。他手畫著,口中還咿咿啞啞地唱些沒字曲。
在他身邊坐著一個中年婦人,低著頭瞌睡。孩子轉過臉來,搖了她幾下,說:“媽媽,你看看,外面那座山很像我家門前的呢。”
母親舉起頭來,把眼略睜一睜,沒有出聲,又支著頰睡去。
過一會,孩子又搖她,說:“媽媽,不要睡罷,看睡出病來了。你且睜一睜眼看看外面八哥和牛打架呢。”
母親把眼略略睜開,輕輕打了孩子一下,沒有做聲,支著頭又睡去。
孩子鼓著腮,很不高興。但過一會,他又唱起來了。
“媽媽,聽我唱歌罷。”孩子對著她說了,又搖她幾下。
母親帶著不喜歡的樣子說:“你鬧什么?我都見過,都聽過,都知道了;你不知道我很疲乏,不容我歇一下么?”
孩子說:“我們是一起出來的,怎么我還頂精神,你就疲乏起來?難道大人不如孩子么?”
車還在深林平疇之間穿行著。車中的人,除那孩子和一二個旅客以外,少有不像他母親那么酣睡的。
【賞析】 這是一篇象征性的小說。
和作者的絕大多數作品一樣,本篇小說用平淡的語調述說了一個無奇的故事。細細品味,作品字里行間流露出抑制不住的憤懣,散發出陣陣哀婉怨怒之情,表現出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勸其不悟,喚其不醒的淡淡的悲觀情調。
作者用向前行進的車來象征一個國家,或者說,將一個國家的現狀濃縮在車廂之中。在作家的筆下,車上的一切幾乎都“倦”而且睡著了,只除了那個孩子和一二個旅客之外。這正是作者眼中反射出的當時中國社會的現狀。其中尤顯著,是母親的疲倦與酣睡。你看,她睡得那樣香,那樣沉,千呼不寤,萬推不醒,并且對欲推醒她的孩子露出“不喜歡的樣子”,“輕輕地打了孩子一下”。這里,假如我們將“母親”與祖國聯系起來考慮,大約是不會違背作者的創作原意的。災難深重的中國,當時已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軍閥混戰,國無寧日,民不聊生。盡管如此,大部分國人卻仍處在渾渾噩噩之中,雖然有一些知識分子在苦苦探索前進的道路,總覺得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前途渺茫,未來難測。作品所表現出來的,正是這樣一種苦悶彷徨,落寞惆悵的感受。因此,閱讀這篇小說,使人感到非常壓抑和沉悶。
然而,就在這令人絕望的沉悶之中,在這逼人發瘋的寧靜里面,有個孩子歡快地活動著。他眼觀手畫,不斷發問,口中還咿咿啞啞地唱著。他非常清醒,并且對別人的沉睡頗有看法,力圖感染同車之人,邀請他們一齊歡鬧,共同歌唱。當終于喚不醒自己的母親之后,他便不由發出了“難道大人不如孩子嗎”的疑問。這句問話,在那死一般的沉寂中恰如奇峰突起,真個振聾發聵,使人不由聯想到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中提出的“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許還有”的問題,想起了那聲“救救孩子”的呼喊。我們發現,這些在黑暗和苦悶之中“荷戟獨徬徨”的英勇斗士們,往往把希望的目光射向孩子身上,而對于那些成年的國人們,他們則是絕望透頂了。
當然,孩子的一聲斷喝雖是石破天驚,但其效果究竟如何,卻不得而知了。就本篇作品的藝術描寫看,仿佛并未震醒人們,“車中的人,除那孩子和一二個旅客以外,少有不像他母親那么酣睡的”,孩子的呼喚,窗外的清風,對他們絲毫不起作用。這里,作者隱隱透露出對國家與國人的悲觀與失望的情緒,給人一種窮途末路的感覺。結合作者的生平來考慮,我們就會發現,作者當時正和許多知識分子一樣,在人生的道路上痛苦地求索著,但社會黑暗,前途未卜,令人悵然。作品中的那個孩子,大約正是作者當時的象征與寫照。
上一篇:《留給女秘書的字條》全文|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登場》全文|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