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蒲松齡《死僧》全文|賞析|讀后感
〔清〕蒲松齡
某道士云游,日暮,投止野寺。見僧房扃閉,遂藉蒲團,趺坐廊下①。夜既靜,聞啟闔聲。旋見一僧來,渾身血污,目中若不見道士。道士亦若不見之。僧直入殿,登佛座,抱佛頭而笑,久之乃去。及明,視室門扃如故,怪之。入村,道所見。眾如寺,發扃驗之②。則僧殺死在地,室中席篋掀騰,知為盜劫。疑鬼笑有因,共驗佛首,見腦后有微痕。刓之③,內藏三十余金,遂用以葬之。
異史氏曰:“諺有之: ‘連財于命。’不虛哉! 夫人儉嗇封殖,以予所不知誰何之人,亦已癡矣。況僧并不知誰何之人而無之哉! 生不肯享,死猶顧而笑之,財奴之可嘆如此! 佛云: ‘一文將不去,惟有業隨身。’其僧之謂矣。”
【注釋】 ①趺(fu夫)坐: 佛教盤腿端坐的姿態,左腳放在右腿上,右腳放在左腿上。趺: 腳背。②扃(jiong窘陰平): 此指門。③刓(wan丸): (用刀子等)挖、刻。
【賞析】 同《聊齋》中那些情節曲折、變幻奇特的花妖鬼狐故事相比;全文不過二百余字的《死僧》,則是一篇很有思想深度的構思精巧之作。
一個云游道士,夜宿佛寺,見一“渾身血污”的和尚,“直入殿,登佛座,抱佛頭而笑,久之乃去”。原來,和尚已被盜殺死,道士見到的是和尚的鬼魂,佛頭中藏著他三十余兩銀子。
蒲松齡不寫被殺和尚的生活經歷,也不寫他被殺的經過,除去開頭云游道士夜宿佛寺的引子和后面的交待、議論文字,作家只寫了和尚鬼魂出竅后的幾個連貫動作:“直入殿,登佛座,抱佛頭而笑。”占據全文中心位置的是涂抹著血污的一個生活片斷,而且是虛幻的片斷。這樣一個看似靜止的畫面,很像今天影視中的特寫鏡頭,卻映照著和尚生前的追求,映照著他的思想靈魂,留給讀者廣闊的想象天地。
盜賊謀財殺了和尚,他鬼魂出竅而精神專注于藏金,他不悲不戚,不怨不怒,他不去找殺他的盜賊算賬,也不托寄宿的道士報案復仇,而是“直入殿,登佛座”,——心情急切,動作迅速,“抱佛頭而笑,久之乃去。”——他看到藏金安然無恙,放心而又開心地笑了,他笑了好久才離去。在這個畫面上,我們看到一個因財而死、死后戀財、見財而笑、死而不悟的守財奴猥瑣而卑微的靈魂。這與巴爾扎克筆下的老葛朗臺臨終前幾小時用眼睛盯著金路易感到“心里暖和”,有異曲同工之妙,對愛財甚于愛命的慳吝人作了入木三分的刻畫,很有思想深度。而構思精巧體現在作家善于剪裁、善于謀篇布局上。蒲松齡在《與諸弟侄書》中說:“一題到手,靜相其神理所止,由實字勘到虛字;更由有字處,勘到無字處。”《死僧》的“神理所止”在和尚死后戀財,作者虛設幻境,由幻顯真,映托生前愛財。因而全文看似無起無結,讀者卻能“由有字處,勘到無字處”,想到和尚生前定是每一個細胞、每一條毛細血管都滲透著錢欲,拚命地攢錢……幻境雖虛,卻由于避實擊虛而產生虛實相生的藝術效果,雖截取一個片斷,卻能“以一目盡傳精神”(魯迅語)。中國古代小說,向以情節完整見長,即使如早期的魏晉小說,雖然“粗陳梗概”。故事也都有首有尾。蒲松齡卻只截取一個片斷、一個畫面,就表現了被害和尚愛財戀財的性格特征,在藝術處理上,與現代小說已相通了。
佛門總是高唱酒色財氣四大皆空,佛門弟子該是六根清凈之人,而本文中的受戒和尚卻在莊嚴的佛殿、神圣的佛頭里埋銀藏金,這不能不說是對佛的褻瀆,也是對佛門弟子的極大的嘲諷。
上一篇:《正常》全文|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比基尼珊瑚島》全文|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