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風《臟孩子》全文|賞析|讀后感
柳風
時常到我們山上拾取碎柴的,有個小孩,伙伴們送他個綽號叫疥蛤蟆。他經常流著兩行鼻涕,白光光的一直拖到嘴唇,仿佛是塌了鼻梁子。但遇到人家指責的時候,他就呼嚕一吸,正像粉條一樣吸入鼻腔;可是一會兒的工夫,鼻涕就又照原路垂下來了。這一切之外,他又生了一張堆滿麻斑的臉,那些大大小小的麻子從鼻尖一直到耳后,眼皮上、兩頰上、嘴唇上,甚至眉毛里,真是滿山山凹,整個露在外面的臉和額頭,唉! 簡直沒法子形容。總之,他是達到了讓我討厭的地步。
有一次,我們下山去玩,忽然望到前面,正當路上,離我們有十幾步遠,這小疥蛤蟆抓著另一個擔著水的小孩。他們同樣大小,都不過十歲上下的孩子,那小孩擔了兩個半桶子。所謂半桶子,是一只石油桶從當腰截斷,分開盛水,這是為一些小鬼打飯擔水用的。當時那小孩的擔子被小疥蛤蟆抓住不放。兩個立著在那里爭論什么道理。
我立刻起了一股厭惡氣,打定主意要管這件事,就一直闖上去。
我命令一般地吆喝:“喂,不要擱著!”
擔水的小孩向我一望,這是一副明凈的眉眼,在一頂氈帽剪了邊的小便帽下,是一張可親的娃娃臉。
于是我下手,想簡單地解決這個留難。我身體里準備了堅決的一條:懷著合理的解決社會壞現象的無上公德心。我推想這小孩也許是給抗屬擔水的,所以又加說:“你光知道耍,什么也不干。人家擔水,你還要阻攔。”
但小疥蛤蟆對我的干涉滿不理,還是不松脫手,而且堅定的宣布:“不說清楚,我就不放。”
這么蠻橫! 氣得我轉臉對那擔水的小孩說:“什么?你把擔子放下來同他講理。”
那小孩臉上浸出了汗珠來。睜眼看著我們,但是還不放下擔子,仿佛有擔子在肩頭,就減少了責任一樣,這擔子成了他的甲殼,他在甲殼里,大罵小疥蛤蟆:“滾開!你管不著。”
小疥蛤蟆說:“怎么啦。”疥蛤蟆拍拍他的肩:“你覺著路上人一插嘴,你就腰粗了么?”小疥蛤蟆把眉挑起來。
擔水的小孩想不起話來,又罵道:“你媽才腰粗呢!”
我中立了,禁止住他的罵又問道:“你自己說是怎么回事。”
漂亮的小臉上有些發紅了,勉強說:“我請了兩天假!我請了兩天假。”此外什么也問不出來。我不高興地轉向小疥蛤蟆:“能的話你就說說吧!”
小疥蛤蟆兩眼繞一下周圍,精干地站在我們面前,吸一下鼻涕,徑直沖我說:“你看清他。”小疥蛤蟆用黑紅的臟手指點著擔水的小孩,說:“他扯謊告假! 說走親戚啦,有病啦,倒是在家耍了兩天,不去上學,總想偷懶,我要問清他為什么,到底明天去上學不!”
擔水的小孩在甲殼里抵賴道:“我假完了自然去,要你說么!”
小疥蛤蟆上前一步,宣布道:“不用我說?你不說一定,就不行,我負你的責任呢。老朋友,你說是的吧!”
我聽了這些話,看了這些舉動,恍然退后一步,對小疥蛤蟆的憎惡全消了。因為小疥蛤蟆在行動上實在不小了,他在我眼里變成了個紅臉大漢,我很難比得上他的高大,而且在心里深深地盯住一句話 :“你看清他”——這響亮的說明。
【賞析】 人們對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物有愛有憎,有褒有貶。利用認識的表面性與片面性,構成表里關系的矛盾,形成抑揚間的對立,從寫作的角度來說,叫“抑揚法”。欲褒獎某種事物而故意先對其抑制,抑制的目的又完全是為了抬得更高,這是“抑揚法”的一種,即所謂“欲揚先抑法”。《臟孩子》這篇小說,用的就是這種方法。
人而謂之“疥蛤蟆”,可見其外貌之丑和外形之臟的程度。從外表上看,作品的小主人公臟孩子常年拖著白光光的兩行鼻涕,直到嘴唇,始終不斷,而臉部又布滿了大大小小的麻子,確乎不是一個美好的形象。這種由于生理原因造成的不美觀帶來了人們心理上的反感與厭惡。于是,作品中的“我”就不僅僅是看著不舒服,內心深處也討厭這個小“疥蛤蟆”了。接下去,“我”又偏偏遇到了臟孩子與另一個孩子的爭執,爭執的對象又偏偏是有著“明凈的眉眼”、“可親的娃娃臉”。“我”愛屋及烏,想當然地推斷這孩子是給抗日家屬挑水的,“疥蛤蟆”調皮搗蛋,不讓別人做好事。至此,這個臟孩子留給人們的印象,大約從外在到內心都是很“癩”的了。可以說,作者將其抑低到不能再低的程度。抑到極點往往是揚的開始。作者突的筆鋒一轉,揭示出兩個孩子爭執的內容。那個干凈、漂亮的孩子為了逃學,為了在家玩,假說走親戚,假說生病而扯謊告假。小“疥蛤蟆”則是出于正義,對不良行為進行批評與幫助。這樣一來,形勢急轉直下,結論出人意外。
抑揚法的妙處正在此間。前抑而后揚,出現了較強的逆轉交叉,人物的性格與形象便更加清晰地顯現出來,而人們認識的起伏落差較大,對作品中的人物也會有更深一層的認識。本篇小說的作者正是從這一點出發,有意識地將美丑對立的東西集于一人之身,并故意加以突出,形成一種抑揚之美。小“疥蛤蟆”身上就突出地表現了這一點。外在的骯臟、丑陋和內心的無私、正直相互交織,前者倒映出了后者。這不由使我們想起雨果筆下的“鐘樓怪人”加西莫多(《巴黎圣母院》)。他也是一個外表其丑無比而心地純潔高尚的人物。這一類人物,當其內在的美逐漸顯現出來之后,他們外在的丑仿佛也就不那么明顯、那么突出了。相反,作為“疥蛤蟆”對立面的那個面皮白嫩的娃娃一類的人物,當其內心的不純逐漸顯露之后,給人的總體印象便不那么美好甚而至于變丑了,原先顯現的外在美由于內在的丑而黯然失色,恰似蒼白的假面一般。
本文構思的精巧之處,就在于作者利用抑揚手法,造成人物性格高下的落差,形成人物美丑的逆轉,引起人們美感的變化,達到一種出人意外的美學效果。正是從這一點出發,作者借“我”之口,在作品的結尾處述說道,“小疥蛤蟆在行動上實在不小了,他在我眼里變成了紅臉大漢……”這既表現了作品中的“我”在審美認識上的一種升華,也極力從認識論的角度提醒人們注意把握事物的現象與本質間的關系,看清事物的本來面目,去偽存真,由表及里,得到正確、全面的認識。
上一篇:《聘任》全文|賞析|讀后感
下一篇:《自私的巨人》全文|賞析|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