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題解析
[解題]理解的含義是什么?理解(understanding),就是懂、了解。
[析題]理解的內涵關鍵在于,要求我們站在他人的立場,對其所作所為包容和諒解。善解人意、諒解他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所謂 “將心比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就是理解別人的表現。進一步說,理解其實是一種寬容,一種認同,是指在多元化的理念當中達成的諒解。理解是溝通的前提,沒有理解就沒有溝通。理解和溝通是消除隔閡、誤解、積怨和矛盾的最佳途徑,也是融洽人際關系,打開僵局,促進工作,增進親和力的必要手段。我們為什么需要理解?理解何以可能?如何理解他人?從這里,都可擬出論題。
理解是要用心去聆聽的,是要設身處地站在對方立場上全面、客觀地考慮,要從寬容的角度出發,了解對方真實的初衷。理解不僅是信賴,還是寬容;不僅是關愛,還是默契。家人之間、朋友之間、鄰里之間、親戚之間、上級與下級之間,老師與學生之間,都需要理解。學習需要理解,生活需要理解,工作需要理解,社會也需要理解。
[溫馨提示]理解并不是同情,它比同情更具人道主義關懷。理解來自于博大仁愛的心,來自于寬容的胸懷。
思路導引
理解是一個信任的微笑,是一個鼓勵的眼神,是一句支持的話語,是一個勝利的手勢。理解是安慰,是寬容,是信賴,是尊重。理解是心與心之間的橋梁,是心海與心海之間的溝通。
生活中,每個人都是獨特的生命個體,彼此之間千差萬別。因此,我們要學會換位思考,要學會理解他人,學會感受他人的感受。只有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從他人的角度想問題,才能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才能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而對他人來說,你的理解是他恢復勇氣的意念,是他化悲痛為力量的起點,是他尋求希望的動力。善于理解人的人,是永遠快樂的人;常常被理解的人,是最幸福的人。生活因理解而更加和諧美好。
理解是一種強大的認識力量,是我們認識社會的有效途徑。理解使我們透過別人的眼光和內心看到另外的生活天地,幫助我們開闊視野,拓展胸襟。理解是一種強大的融合力量,它能夠將性格、思想和行為方式不同的人融合到一起。理解有助于人們超越個人經驗的狹隘,理解使人從孤獨、郁悶、壓抑中解放出來。
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必須由理解開始。理解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上,尊重是理解的前提。善意是理解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善意使理解成為可能。達到理解還需要積極的溝通,積極溝通是實現理解的重要途徑。
論點集錦
1.理解別人就是寬容自己。
2.理解就是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
3.理解是一種生存智慧。
4.理解可以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5.理解別人也會得到別人的理解。
6.朋友能夠天長地久地相處,關鍵在于理解。
7.理解是解決矛盾沖突的良藥。
8.理解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上的。
9.理解需要溝通。
10.理解需要寬容。
11.學會理解。
論據超市
[理論論據]
※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
—— (先秦)孔子
※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 (先秦)孟子
※好稱人惡,人亦道其惡;好憎人者,亦為人所憎。
—— (漢)劉向
※人善我者,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則引之進退而已耳。
—— (漢)韓嬰
※你怎么對待別人,別人就怎么對待你。
—— 〔古羅馬〕塞內加
※*用溫婉的憐恤叩門,再沉重的鐵門也會開放。
—— 〔英國〕莎士比亞
※仁愛先從自己開始,公正先從別人開始。
—— 〔英國〕狄更斯
※理解別人就是求得和平的重要因素。
—— 〔英國〕王爾德
※假如你為人間冷酷而難過,那么你唯一能做的事就是由你自己發出光和熱,使人間減少一分冷酷,增加一分溫暖。假如人人都停止抱怨別人,而又自己本身去發出光熱,這人間就溫暖得多了!
—— 〔法國〕羅蘭
※不要對人類失望!我們生來就是這個樣子的,有好處,也有缺點;有可愛的地方,也有令人失望的地方。能承認這些,我們才可以用寬容的態度來對待人生。
—— 〔法國〕羅蘭
※不要希望人們一點都不虛偽。你只能希望人們在虛偽之中仍不忘善意,并且希望人們能在該誠懇的時候誠懇,這就夠了。
—— 〔法國〕羅蘭
※何謂寬容呢?它是人類愛的全部。
—— 〔法國〕伏爾泰
※交談是生活中最有意義的事。
—— 〔美國〕愛默生
※人與人之間,原存著許多隔膜與懷疑,唯有理解是化隔膜為知己,釋懷疑為良友的橋梁。
—— 〔美國〕赫爾利
※有一種東西比才能更罕見,更優美,更珍奇,那就是知人之明。
—— 〔美國〕巴頓
[事實論據]
虞舜以德化解鄰里矛盾
虞舜是古代著名的大圣人。傳說歷山有兩家農民,因為田界而經常發生爭執。虞舜搬到歷山來住,也在那里耕種。他以身作則,提倡鄰里間互助互讓。過了一年后,這地方就再沒發生過爭田界的事了。后來,虞舜聽說雷澤邊上打魚的漁民為了爭奪房屋打得頭破血流,虞舜就又搬過去跟他們一起打魚,以身作則,提倡鄰里和睦,尊敬老人。過了一年,這地方就形成了年輕人給老人讓地方的好習慣。
杜甫和睦鄰里
杜甫跟鄰里的關系處得很好。他曾被安祿山叛軍俘虜,后被任命為左拾遺,不久又獲準回家探視妻子兒女。左右鄰居得知消息都來探望他,還帶酒來慰問,這使杜甫非常感動。后來他住在成都的城西時,與鄰里相處很和睦。有時他自家來了客人,在院子里喝酒,鄰人也在院子里喝酒,隔籬相望,還要互相客氣一番,關系非常融洽。
同舟共濟的一家人
元代吳恩達,有兄弟六人,原本遵從父親的意思分了家。等到父親去世后,吳恩達就哭著對母親說:“我們兄弟六人,分開已經十多年了;現在他們多數破了產,日子過得很艱難。我們是一母所生的兄弟,我能忍心讓大家苦樂不均嗎?” 母親很感動,接受了他的意見。于是吳恩達和兄弟們又共同生活在一起了。
用理解化解恩怨
清河人胡常和汝南人翟方進在一起研究經書。胡常先做了官,但名譽不如翟方進好,心里總是嫉妒翟方進的才能,和別人議論時,總是不說翟方進的好話。翟方進聽了這件事,就想出一個應對的辦法:胡常時常召集門生,講解經書,一到這個時候翟方進就派自己的門生到他那里去請教疑難問題,并一心一意,認認真真地做筆記。一來二去,時間長了,胡常明白了,這是翟方進有意地推崇。為此胡常心中十分不安,在同僚中再也不去貶低翟方進了。
偉大的愛情
1930年,童第周與葉毓芬在寧波剛剛完婚,為了深造,童第周毅然告別了深愛的妻子葉毓芬,到比利時布魯塞爾留學。他們堅信: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一去就是四年。葉毓芬由于生孩子失業了,生活艱難。后來,她好不容易才謀得了一個大學助教的職位。她不僅要養活孩子,還要把微薄的工資省下一部分寄給在國外幾乎一貧如洗的丈夫。四年后,童第周獲得博士學位才見到自己的女兒和妻子。從此,童第周和葉毓芬并肩在實驗室里探索著生物學的奧秘。
懂事的朱德
朱德從小就非常理解母親,經常主動為母親分憂。朱德的母親每天總是天不亮就起床,先把飯煮好,再下田勞動。除此之外還要養豬、養蠶、紡棉花,甚至還要做挑水、挑糞的重力氣活。朱德從四五歲就開始在母親身邊幫忙了,八九歲時就下地種田了。每天放學后,看到母親在灶上汗流滿面地做飯,他就悄悄地把書一放,很自覺地挑水或放牛去了。有一次,朱德在母親忙完休息時,一個人打滿了一缸子的水,這對于一個八九歲的孩子來說是多么不容易啊!
*理解的力量
小巨人姚明是NBA中炙手可熱的球星,然而在他剛進入NBA的時候,在語言溝通與其他很多方面都不是很方便。但他的隊友理解姚明的難處,大家互相幫助,使他很快就融合到了球隊中。姚明和他的隊友就是因為能相互理解,所以互相幫助,克服了語言的障礙,跨越了國籍的界限,使他們凝聚為一股強大的力量,使他們能夠向前加速前進。
偉人之間的友誼
歌德與席勒是德國文學史上的兩顆明星,又是一對朋友。盡管兩人有著各自不同的身世和境遇,但他們卻合作出版文學刊物和詩集。此外,兩人還互相鼓勵。在席勒的鼓勵下,歌德寫出了敘事長詩《赫爾曼和竇綠蒂亞》,完成了名著《浮士德》第一部。這時,席勒也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部名著《威廉·退爾》。席勒死時,歌德說:“如今我失去了朋友,所以我的存在也喪失了一半。” 27年后,歌德去世,人們將他與席勒葬在了一起。
馬克思與海涅之間的理解
馬克思與海涅有著深厚的感情。正如馬克思自己所說的,兩人達到了 “只要半句話就能互相了解” 的地步。海涅給馬克思主辦的《萊茵報》寫稿,馬克思與他一起修改。后來,海涅創作了《西里西亞紡織工人之歌》,馬克思高興地稱他為 “同志”。1845年,法國反動統治無理驅逐馬克思,馬克思臨行時寫信給海涅道:“離開海涅使我痛苦,我真想把您也打進我的行李中去。” 以后,兩人也總是記掛著對方。
虛構的理解
自學成才的美國記者威廉·比爾10歲就成了孤兒,靠賣報為生。一天,一個男子在電車的踏板上拿走了兩份報紙,還戲弄比爾并隨車而去。這時一輛馬車停在比爾身邊,一位小姐沖著遠去的電車罵道:“這滅絕人性的東西,宰了他。” 她俯下身子對比爾說:“孩子,我全看見了,你在這兒等我,我一會兒就回來。” 10分鐘以后,小姐坐著馬車回來了,她一邊讓車夫描述如何追趕上電車,如何左右開弓教訓那人,一邊將一個硬幣塞到比爾手中,說這是追回的報錢。比爾認出,這位小姐是當時的電影明星梅歐文小姐。梅歐文真誠地對比爾說:“孩子,你不要碰到幾個這樣的壞人,就把所有的人都看壞。世界上壞人是不少,但大多數是好人。像你,像我,我們都是好人,對不對?” 許多年過去了,比爾回憶起這一經歷時說:“梅歐文小姐是不可能追上電車的,但她的話、車夫的虛構是安慰弱小心靈的良藥。靠這些,我才沒有沉淪,才沒有一味地將世界連同自己恨死。”
[自我補充]
互動園
[作文題目]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曾聽到有的人呼喊過 “理解萬歲”。是的,理解是溝通的橋梁,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乃至人與動物之間都需要理解,而且理解需要的是一種真誠的感情。
請你以 “學會理解” 為話題,寫一篇文章,文體不限,不少于800字。
[實戰演示]
精彩范文
學會理解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理解。理解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理解可以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膜,理解是人際關系的催化劑!
理解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莎士比亞曾說過: “用溫婉的憐恤叩門,再沉重的鐵門也會開放。” 有一些人由非常要好變成非常陌生,甚至變成仇人,因為他們缺乏對對方的理解,因一些小事對彼此產生誤會,漸漸失去了彼此間的信任,所以他們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疏遠。相反,有的人懂得理解他人,使他們之間的關系變得密切。戰國時趙國大將廉頗跟大臣藺相如不合,后來他認識到這樣對國家不利,便脫了上衣,背著荊條去請罪。藺相如理解廉頗的這些行為,不但沒有怪罪廉頗,并且原諒了他。經過這件事,他們二人便成了生死之交。同樣是因為理解,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的大陸之行促進了中國內地與臺灣的發展,穩定了兩岸關系。
由此不難看出,不管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有多大,不管他們是朋友還是仇人,只要他們能夠理解對方,那么再大的矛盾、再深的仇恨,也會被化解的。如果藺相如沒有理解廉頗,沒有原諒廉頗,那么,廉頗與藺相如的關系很可能會日趨緊張,很可能會讓國家利益蒙受巨大損失!如果臺灣與內地之間沒有基本的理解,或許海峽兩岸永遠都會老死不相往來!
理解可以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膜。誰都知道,在漫長的人生中會遇到許許多多的障礙和挫折。誰都明白,要繼續前進就要將人與人之間的隔膜消除。必須記住,要消除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就要學會理解。現在,小巨人姚明已經成為NBA中炙手可熱的球星,然而在他剛進入NBA的時候,在語言溝通與其他很多方面都不是很方便。但他的隊友理解姚明的難處,大家互相幫助,使他很快就融合到了球隊中。姚明和他的隊友就是因為能相互理解,所以互相幫助,克服了語言的障礙,跨越了國籍的界限,使他們凝聚為一股強大的力量,使他們能夠向前加速前進。不但是姚明,我們的乒乓球世界冠軍王楠也是如此,她曾經有一段時間出現過低谷,但她的教練和朋友都沒有放棄她,并能夠理解她、關心她,使她重新振奮起來,重新回到了隊中!如果我們能夠做到相互理解,那么擋在人與人之間的隔膜,一定會被消除的。
讓我們記住,理解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讓我們記住,理解可以將人與人之間的隔膜消除。你想讓人際關系變得更好嗎?你想在心與心的交流中前進嗎?那么,從現在開始,就試著去理解他人吧!
經典點評
在曲折的人生道路上,理解是一道亮麗的彩虹;在艱難的行程中,理解似干渴中的清泉。理解是一首歌,理解是一片情,理解能使冰川融化,理解能讓枯木發芽。本文從理解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性談起,充分運用事例論證理解在人與人交往中的作用,呼吁我們每個人都學會理解他人。全文結構清晰,語言簡潔,說服力強。
[實戰演練]
請按題目要求另寫一篇議論文。
上一篇:《理想》作文論點論據論證
下一篇:《生與死》作文論點論據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