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人們為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而設立的。屈原是戰國時期楚武王熊通的后代,是楚國貴族中的杰出人才。他熱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并且精通歷史、文學與神話,還熟悉各國形勢和治世之道,又聰明好學,善于辯論,是我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
最初,屈原很得楚懷王的信任,他們經常一起討論國家大事。屈原主張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因此不斷發展楚國的政治、經濟等,在屈原的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后來,屈原的改革措施遭到了以楚懷王的寵妃鄭袖、公子子蘭和上官大夫靳尚為代表的楚國貴族大臣們的反對。這些貴族大臣們只想維護自己的貴族特權,整天圍在楚懷王身邊,左右楚懷王的言行。昏聵的楚懷王聽信讒言后,漸漸疏遠了屈原。
公元前304年,秦國相國張儀來到楚國,鼓動三寸不爛之舌,瓦解齊楚聯盟。屈原一直竭力反對,不但沒有收到任何效果,反而在秦楚訂立黃棘之盟后被流放到了漢北地區。公元前293年,秦國派大將白起前往伊闕攻打韓國,得勝后又率領諸侯討伐楚國。楚頃襄王沒有主見,決定再次與秦國講和。屈原忍無可忍,寫詩抒情,卻因此得罪了公子子蘭,遭到第二次流放,被流放到南方的荒僻地區。公元前278年,白起攻破楚國都城郢都。屈原不忍看見國都的淪陷和人民的痛苦,懷著滿腔悲憤,來到汨羅江邊,披頭散發,邊走邊吟,最后投水自盡。
屈原死后,楚國的百姓非常悲痛,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大家劃著船,在江里搜尋他的尸體。一位漁夫拿出用楝樹葉包的飯團,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才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一位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水獸,免得傷害屈原。
一天晚上,江邊的人們夢見屈原來了。
人們圍上去行禮問候。
屈原說:“鄉親們,我非常感謝你們。”
人們見屈原臉龐清瘦,身體很弱,便關心地問:“我們送給您的米飯,您都吃到了沒有?”
“謝謝父老鄉親們。”屈原感激地說。
可是,接著,他又嘆了口氣,說:“你們送給我的米飯,都被那些魚、蝦、龜、蚌吃了。”
“那怎么辦呢?”人們急切地詢問。
屈原說:“如果用青青的竹葉把米飯包上,做成有尖角的粽子,魚、蝦、龜、蚌會以為是菱角,就不敢吃了。”
第二年端午節時,人們就做了粽子,投入江中。
可是,過了不久,屈原又給江邊的人托夢說:“謝謝你們送給我粽子,我吃到一些。可是,仍然有不少被魚、蝦、龜、蚌搶去了。”人們問他,有什么辦法可以制止魚、蝦、龜、蚌搶粽子。屈原說:“送粽子時,可以把船裝扮成龍的樣子,再把粽子用五彩線纏上,魚、蝦、龜、蚌便不敢吃了。因為,它們都歸龍王管轄,五彩線是它們最怕的東西。”
后來,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就有了劃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人們以此來紀念偉大的屈原,逐漸演變成今天的端午節。
上一篇:《程門立雪》故事簡介
下一篇:《羊肉泡饃》故事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