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判若鴻溝》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判若鴻溝:pàn ruò hóng gōu
詞源: 《史記·項羽本紀(jì)》:“漢王復(fù)使侯公往說項王, 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 割鴻溝以西者為漢, 鴻溝而東者為楚?!?/p>
詞由: 秦朝被推翻以后, 楚、漢連年互相攻伐。項羽膂力過人, 作戰(zhàn)勇猛, 常常所向披靡。但他剛愎自用, 過分迷信武力。有一次, 漢劉邦的軍隊大破楚軍在汜水, 接著圍困滎陽。項羽立即率援軍救滎陽。這時, 劉邦集中的兵力很多, 軍糧也充足, 而項羽的軍隊疲憊不堪,且糧食缺乏。劉邦趁有利的形勢,即派侯公往說項王。項羽迫于當(dāng)時惡劣的形勢, 同意舉行談判, 并且共同商定: 平分天下, 劃一條鴻溝。即以古汴水的支流——賈魯河(今河南中牟縣) 為界, 河以西的土地歸漢, 以東的土地歸楚。這樣, 雙方才暫時停戰(zhàn)了。
詞義: 象有條鴻溝一樣, 把雙方的國界區(qū)分清楚。判: 判別、區(qū)別。鴻溝: 楚、漢分界的一條河, 在今河南省中牟縣。后指彼此界限分明, 好象有條鴻溝。
書證: 魯迅《偽自由書·后記》:“從此之后, 中國文壇新舊的界限, 判若鴻溝?!?
上一篇:成語《出山小草》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刻舟求劍》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