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翻譯要求做到正確和通順。既要在準確理解全文的每個字每句話的基礎上,把原文的思想內容、感情色彩和語氣準確地表達出來,沒有偏差,又要符合現代漢語用詞造句的規律,讀起來順口。
翻譯的方法,一般應以直譯為主,即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進行翻譯,做到字字落實,句句落實。但是,由于古今語言的變化,又不可能所有的文句都能做到翻譯時字字句句相互對應。因此,在必要時需要對某些詞句作適當的調整,甚至作必要的加工和潤色,使語句通順,文意暢達。這就叫做意譯。一般說來,以直譯為基礎,局部進行意譯是常用的譯法。具體說來,可分四個要點:
(一)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語,以及國號、帝號、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等,在譯文中保留不動。如“徽宗”、“紫”、“錫工”、“陶器”、“金工”、“不能”、“不敢”、“薄”、“外”、“瓶口”等。
(二)增補。文言文以單音詞為主。翻譯時許多詞需要擴展為現代漢語中相應的雙音詞或多音詞。 如“器”應補成“器皿”,“寧”應補成“寧可”,“精”應補成“精巧,“易”應補成“容易”、“親”應補成“親自”等。
另外,文言文中常有成分的省略,翻譯時應作必要的補充。如“觸草木,盡死”《捕蛇者說》。兩句均省略了主語,應理解為“蛇觸草木,草木盡死。”翻譯時要補出。
有的地方,如果直譯,句與句之間失去關聯,這時也要作必要的補充,使語句通順,文意暢達。
文言字句簡練,有時還要補充必要的說明成分,才能把意思交代清楚。
(三)替換。由于語言的發展,文言中不少詞已被現代漢語中文同形異義的詞所替代。要準確地譯出原意,就要進行詞語的替換。如“篋”要譯成“小箱子”,“旦日”譯為“早晨”,“悉”譯為“都”,“爪甲”譯為“指甲”等。
(四)調整。文言文的詞序,有一些跟現代漢語不同,翻譯時應按現代漢語的習慣做必要的調整。如:
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核舟記》
譯文:他們相挨的兩個膝蓋,各自隱蔽在畫卷底下的衣褶里。
以上是翻譯古文時應注意的問題,如果能多多練習,定能使譯文既正確又通順。
上一篇:《古代散文文體》古漢語基礎
下一篇:《科舉制》古漢語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