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漢語中,動詞謂語如果對于賓語含有“認為它(他)怎么樣”,“把它(他)當作……”的意思,就屬于意動用法。由于意動詞譯成現代漢語時,其基本格式為“以……為……”(“認為……是……”、“把……當作……”),所以人們又稱它為“以動用法”。
意動用法的基本結構方式可用如下的公式來概括:
動+賓=(以)+賓+(為)+動。
例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天下”,就是“以天下為小”,即“認為天下變小了”。
動詞活用為意動詞之例:
且相如素賤人,吾羞。《廉頗藺相如列傳》
羞(之):以之為羞,即“認為這是羞辱”。
且庸人尚羞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羞之=以之為羞。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恥師=以從師為恥,即“認為跟從老師學習是可恥的”。
而恥學于師。《師說》
恥學于師=以學于師為恥,即“認為向老師學習是可恥的”。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師說》
不恥相師=不以相師為恥,即“不認為互相學習是可恥的”。
意動用法同使動用法的主要區別是:前者是主觀的認識,而后者是客觀的變化。例如“幕天席地”,只是主觀上把天看成帳幕把地看成席子,其實天并不是帳幕,地也不是席子,所以這里的“幕”和“席”是意動用法。而“破釜沉舟”則是使客觀事物起了變化,把鍋砸破了,把船鑿沉了,所以這里的“破”和“沉”是使動用法。
上一篇:《動詞的使動用法》古漢語基礎
下一篇:《動詞的為動用法》古漢語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