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達 張博華
短篇小說。作者馮至。發表于《人民文學》1962年4月號。這個作品以杜甫詩作等歷史資料為依據,寫了詩人逝世前不久的一段生活經歷。大歷四年的冬天,杜甫以船為家,正停泊在潭州(長沙)附近的湘江岸旁。他親眼目睹了這一帶漁民的悲苦生活,尤其是賦稅給他們造成的沉重負擔,不覺吟出了“誰能叩君門,下令減征賦”的詩句。漁民們也非常關心杜甫,見他衣食無著,于是出主意讓他在漁市上擺個藥攤賣藥。在漁民們的幫助下,杜甫的買賣做得很順利,不僅有錢買米了,有時還能置辦點酒肉。為此,杜甫十分感激漁民們,覺得自己不如他們樸素、真誠,而又實際。有一天,來了一個名叫蘇渙的客人,二人談得很投機,從此便成了知心朋友。這蘇渙原來是個強盜,常在巴山道上搶劫顯官富賈,他自以為有一套好武藝,只要振臂一呼,就可以為百姓解除痛苦,不料事情并不如此簡單,他遭到了失敗。后來,他考上了進士做了官。蘇渙也非常愛寫詩,并把自己的作品拿給杜甫看。杜甫看后大加贊賞,認為蘊藏著一種新的內容,表現了一種新的風格,盡管詩作相當粗糙。就這樣,杜甫終日生活在漁民們中間,經常和蘇渙來往,不覺到了來年春天。盎然的生趣,竟然使他的白發里增添了黑絲。作品不重故事情節,著力去寫主人公的內心感受,語言典雅而又樸實,娓娓道來,雖是小說,卻含著詩趣。
上一篇:孫宜君《白蘭花》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孫宜君《白楊頌》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