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介詞“為”的用法
1、介詞“為”念wèi時,用法主要有四種:
(1)引進動作行為所涉及的對象,相當于“給”、“對”、“替”。如:
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2)引進施加動作行為的原因,相當于“由于”或“因為”。如:
臣請為王言樂。《莊暴見孟子》
(3)引進施加動作行為的動機,相當于“為著”或“為了”。如:
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貧乏者得我歟?《魚我所欲也》
舍己為人 (成語)
為國捐軀 (成語)
(4)與“于”通用,相當于“在”或“當”。如:
為其來,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2、介詞“為”念wéi時,用于被動句,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如: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過秦論》
二、介詞“以”的用法
“以"和它的賓語組成介賓結構,充當動詞的狀語或補語,表示與動詞有關的各種關系:
1、引進動作行為所使用的工具或憑借的條件,相當于“用”、“把”或“憑”。如: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狼》
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六國論》
2、引進動作行為所憑借的資格或情況,相當于“憑借”、“依靠”。如:
故雖有名馬……不以千里稱也。《馬說》
何以戰?《曹劌論戰》
太醫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說》
時村中來一駝背巫,能以神卜。《促織》
3、引進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如:
而吾以捕蛇獨存。《捕蛇者說》
猶不能以之興懷。《蘭亭集序》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陳情表》
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4、引進動作行為采用的標準,相當于“按照”或“以……而論。”如:
今以蔣氏觀之,猶信。《捕蛇者說》。
5、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或地點,相當于“在”。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三、介詞“于”的用法(介詞“乎”用法同“于”)
古文中介詞“于(乎)”的使用頻率很高,用法也較靈活:
1、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如:
舜發于畎畝之中。《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征于色,發于聲。《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于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
2、由上述用法引申而來,表示“在……中”、“在……方面”等。如:
荊國固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輸》
吾祖死于是。《捕蛇者說》
3、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相當于“在”、“到”。如:
積于今六十歲矣。《捕蛇者說》
茍全性命于亂世。《出師表》
4、引進動作行為或敘述的對象,相當于“向”或“對”。如:
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于秦川。《出師表》
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何有于我哉?《論語》
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陳情表》
5、引進表示比較的對象,放在形容詞之前,相當于“比”。如:
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說》
師不必賢于弟子。《師說》
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師說》
州司臨門,急于星火。《陳情表》
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太山,或輕于鴻毛。《報任安書》
6、用于被動句,引進主動者,相當于“被”。如: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于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李氏子蟠,……不拘于時。《師說》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五人墓碑記》
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上一篇:《連詞“而”和“以”的用法》古漢語基礎
下一篇:《結構助詞“所”和“者”的用法》古漢語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