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為貴
中華民族歷來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古有和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悠久燦爛的傳統文化中,處處充滿著貴和、重和的思想。“和”字出現得很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經有了“和”字。西周末年的史伯最早闡釋了“和”的內涵。把“和”作為一種道德要求則是春秋時期的孔子。孔子用“和”思想來衡量和評判君子和小人,他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在為人處事方面,既堅持原則又不排斥不同意見,不是否認矛盾差別,而是求同存異;而小人在為人處事方面,則是一味消滅矛盾差別,一團和氣,人云亦云,隨聲附和,對任何意見一律無條件接受和認同。
現在和
現在人們所說的“和”,包括了和諧、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義,蘊涵著和以處眾、政通人和、內和外順等深刻的處世哲學和人生理念。“和”的思想不僅閃爍著東方式的哲學智慧,而且在維系社會穩定、促進社會進步、推動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價值。貴和,其核心就是追求一種和諧完滿的狀態,它所追求的就是“天人和諧”“人我和諧”“身心和諧”“世界和諧”。這也體現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公交車上,大家都尊老愛幼,互相禮讓;餐廳里,大家都有序排隊,禮貌用語。其實,和也體現在人與自然之間,我們愛護花草樹木,他們為我們提供清新的空氣。何樂而不為呢?
將來和
未來的和一定是建立在世界和平的基礎之上,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核心去維護這個美麗的世界。我們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堅持“平等相待、公道正義”的社會主義價值理念,同時也堅持“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中華文化基因。將“和”文化引領到國門之外,把環境惡化控制在可控范圍內,使得國民安居樂業。“天時地利人和”三和聚為一體,此后國泰民。
縱觀全球,世界和平發展的大勢未變,但各種亂象還將繼續發展。作為華夏的傳人,首要任務就是將和文化發揚光大,讓世界愛上和文化,傳承中國智慧。
上一篇:李姝衡《和與離歌》議論高中作文
下一篇:許文卓《和為貴》議論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