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未喪斯文是什么意思
【典源】《論語·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 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 將適陳,過匡,顏刻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聞之,以為魯之陽虎。陽虎嘗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狀類陽虎,拘焉五日。……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懼。孔子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今譯】孔子離開衛(wèi)國,準(zhǔn)備到陳國去,經(jīng)過匡城,顏刻為仆人; 用馬鞭指著說:“過去我進(jìn)這城,就是從那個城缺口進(jìn)去的。”匡人聽見,認(rèn)為是魯國的陽虎 (貨) 又來了,陽虎曾攻伐掠殺過匡城,匡人于是圍困住孔子一行。因為孔子狀貌很像陽虎,將他拘禁五天。后匡人囚禁孔子更緊,弟子們害怕。孔子說:“文王已死,文化不在我這里嗎? 天如果要消滅這一文化,那后死的我也不會掌握這種文化了。天如果不想消滅這一文化,那匡人能把我怎么樣呢?”
【釋義】 后以此典感嘆文人遭受困厄; 或哀傷文人之死。
【典形】其如予何、喪斯文、斯文天已喪、天豈喪斯文、天未喪文。
【示例】
〔其如予何〕 唐·李白 《雪讒詩贈友人》:“積毀銷金,沉憂作歌,天未喪文,其如予何!”
〔喪斯文〕 元·劉秉忠《木蘭花慢·混一后賦》:“龍蛇一屈一還神,未信喪斯文。”
〔斯文天已喪〕 宋·汪元量《浮丘道人招魂歌》之九:“惜哉斯文天已喪,我作哀章淚凄愴。”
〔天豈喪斯文〕 宋·陳師道《胡士彥挽詞》之一:“吾猶識此老,天豈喪斯文。”
上一篇:大筆如椽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太廟犧牛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