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尺布斗粟》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尺布斗粟:chǐ bù dǒu sù
詞源: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民有作歌,歌淮南厲王曰:‘一尺布,尚可縫; 一斗粟, 尚可舂。兄弟二人, 不能相容。’ ”
詞由: 漢文帝有個(gè)弟弟叫劉長, 被封為淮南王。他想當(dāng)皇帝, 就起兵謀反, 但很快就被平定了。抓住了劉長就解往蜀郡嚴(yán)道縣。在押送路上, 劉長不吃不喝, 死在途中了。老百姓知道了這件事, 就編了一首民謠唱起來。民謠說: 一尺布, 還可以共縫而成衣; 一斗粟, 還可以在一個(gè)石臼里被舂而成米。同胞兄弟兩個(gè)人, 怎么都不能相互容存呢?”
詞義: 一尺之布能共衣, 一斗之粟能共食。尺布: 一尺之布; 斗粟:一斗之粟。比喻兄弟之間不和到了互不相容的地步。
書證: 《漢書音義》:“尺布斗粟, 猶尚不棄, 況于兄弟而更相逐乎? 瓚曰:‘一尺布尚可縫而共衣, 一斗粟尚可春而共食, 況以天下之廣, 而不能相容。’”《晉書, 王濟(jì)傳》: “尺布斗粟之謠, 常為陛下恥之。” 南朝·宋·劉義慶 《世說新語·方正》: “武子曰:‘尺布斗粟之謠, 常為陛恥之。它人能令疏親, 臣不能使親疏, 以此愧陛下。’”
上一篇:成語《將機(jī)就機(jī)》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左右逢源》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