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三緘其口》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三緘其口:sān jiān qí kǒu
詞源:漢·劉向《說苑·敬慎》:“孔子之周,觀于太廟,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
詞由:孔子帶著一幫學生周游列國,有一天,他們來到了周王朝的故都,前去游覽太廟。在太廟大殿前的臺階右側有一尊銅像,看見銅像的嘴上貼了三張封條。學生們不明白為何貼上三張封條,孔子告訴他們說:“這是古代言談極為謹慎的人啊!”接著,孔子想起自己周游列國,總不被用的遭遇,不無感慨,說:“古人說話如此謹慎,值得我們引以為戒,值得我們引以為戒。話確實不可多說,禍從口出,言多必失啊!”說完,他還把這段話刻在銅像的背上。
詞義:用三張封條貼在嘴上。緘:封,貼。形容言談相當謹慎。
書證:清·陳忱《水滸后傳》第十三回:“危行言遜,禍免生肘;金人示誡,三緘其口。”
上一篇:成語《三戰三北》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三顧茅廬》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