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國速度”、“中國質量”、“中國改革”、“中國夢”、“中國創造”、“中國信心”、“中國力量”等“最美中國式”正變成先進、正能量、國家魅力的代名詞,為世界所接受,成為各國的標桿。這些“最美中國式”標志著中國正在不斷崛起,不斷強大,讓我們每個中國人都為之自豪。
但是在看到中國不斷強大的同時,我們更應該看到自身存在的問題。近幾年來,媒體上出現大量以戲謔口吻議論國人或中國社會問題的“中國式××”,如“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接送孩子”、“中國式插隊”、“中國式旅游”、“中國式停車”等等。
縱觀這些中國式,都有一個共通之處,那就是聚眾踐踏規則,從而導致混亂無序。中國式的無序現象其實是國人缺乏規則意識的表現。這些陋習看似無足輕重,但是卻對社會環境和國民信息有著破壞性影響,中國式陋習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性違章。
如今社會已經越來越重視這些中國式陋習,媒體給這些社會陋習貼上“中國式”的標簽,凸顯出網絡時代公民的一種另類表達風格,這樣詼諧的表達有助于引起公眾社會不文明現象的關注。于戲謔中表達著自嘲與質疑,于調侃中彰顯著反省與擔憂,并產生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焦慮。
為解決這些中國式陋習,國家應對這些不文明行為處以重罰。正所謂“積習難改”。多年的習慣需要很強的外力來改變,僅僅依賴媒體的呼吁、道德的約束和輿論的批判是遠遠不夠的,嚴厲懲罰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對不自覺的人施以重罰,既可以解決環境維護難題,又可以讓愛護環境的人欣慰。很多不文明行為的實施者存在著從眾心理和僥幸心理,認為自己不會因此被關注,也不會影響到自己任何方面的切身利益。所以社會和媒體應積極利用網絡,將不文明行為曝光,形成社會輿論壓力,從而督促每個公民強化自律意識。學校應加強學生素質教育,讓文明在孩子心中生要發芽,牢固樹立遵守公德光榮不守公德可恥的意識,并讓孩子監督家長的行為,形成良性互動,從根本將中國式陋習解決。
在我國政治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今天,文明更應立在前面,每個人的言行都帶表這整個國家的形象。我們日益提高的物質生活水平也容不下粗俗和野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也與不文明格格不入。中華文明的復興最迫切的任務之一就是根除所有“中國式陋習”。我相信,只要我們每個人都自己行動起來,共同努力,總有一天,“中國式”只會成為中國強大,文明的代名詞,中國也將真正成為世界強國。
上一篇:焦琳靜《我的青春我的班》抒情高中作文
下一篇:賈雨涵《旅行的意義》抒情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