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魑魅魍魎》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魑魅魍魎:chī mèi wǎng liǎng
詞源:《左傳·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于上下以承天休。”
詞由:公元前606年,楚國出兵侵犯鄭國,到了雒這個地方,就把軍隊駐扎在東周王朝的邊境上。周定王派王孫滿去慰勞,楚王就問他關于鼎的情況,大小如何,輕重又怎樣。王孫滿問答得干脆得很:“作為一個君主,不在于有沒有鼎,而在于有沒有德。從前夏禹之所以鑄鼎作為帝王的象征,乃是為了使老百姓知道敬奉神明。所以老百姓到深山密林里去,就不會遭到禍害。老百姓遇不到妖魔鬼怪,那是老天爺的保佑啊。現在周朝雖然衰弱,但天命沒有改,你就不要問鼎的情況了。”
詞義:古代傳說中的鬼怪。魑魅:迷信傳說中的山神、鬼怪;魍魎:傳說山川中的精怪。后用來比喻各種各樣的壞人。
書證:漢·張衡《西京賦》:“禁御不若,以知神奸,螭魅魍魎,莫能逢旃”。《三國志·吳·諸葛恪傳》:“藜蓧稂莠,化為善草,魑魅魍魎,更成虎士。”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六十七回:“八戒道: ‘哥呀,這個所在,豈是住場?滿山多虎豹狼蟲,遍地有魑魅魍魎。”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六十三回:“雖說轟轟烈烈,原不寂寞,但只是把一個累代家有藏書,門無雜賓之家,弄成魑魅魍魎塞門填戶,牛溲馬勃兼收并蓄了。”鄒韜奮《患難余生記·進步文化的遭難》:如今把事實指出愈使魑魅魍魎無所遁形于光天化日之下了!”
上一篇:成語《髀里肉生》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雞鳴狗盜》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