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桀驁不馴》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桀驁不馴:jié ào bù xún
詞源:《漢書·匈奴傳贊》:“匈奴人民每來降漢,單于亦輒拘留漢使以相報復,其桀驁尚如斯,安肯以愛子而為質乎?此不合當時之言也。若不置質,空約和親,是襲孝文既往之悔,而長匈奴無已之詐也。”
詞由:匈奴一直是漢代的邊患,歷朝都有人提出制服匈奴的意見,如漢高祖時的劉敬,呂后時的樊噲、季布,孝文帝時的賈誼、晁錯,孝武帝時的王恢、韓安國、朱買臣等,不外是和親以存,征伐以攻。對于董仲舒的意見,班固認為也不妥當。董仲舒提出“與之厚利以沒其意,與盟于天以堅其約,質其愛子以累其心”,別的不說,“質其愛子”這一條就行不通。匈奴有人來投降,還用拘留漢使來報復,他怎么會把自己的親生兒子送來漢朝充當人質呢?匈奴人的個性就是難以馴服的啊!
詞義:性情兇暴倔強、傲慢,不容易使其馴服。桀:兇暴;驁:倔強、傲慢;馴:馴服,順從。亦作“桀驁不軌”,簡作“桀驁”。
書證: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八回:“識字讀書,聰明出眾。只是生成一個桀驁不馴的性子,頑劣異常。”郭沫若《蔡文姬》第四幕:“我看到左賢王實在桀驁不馴,只好警告他一下。”清·王夫之《讀通鑒論·卷十二·唐肅宗》:“則雖有桀驁不軌之徒,亦氣折心灰而不敢動。”《二程全書。門人朋友敘述》:“人有不及,開異誘掖,惟恐不至,故雖桀驁不恭,見先生,莫不感悅而化服。”
上一篇:成語《枯木朽株》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欺人之談》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