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九牛二虎之力》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九牛二虎之力:jiǔ niú èr hǔ zhī lì
詞源:《列子·仲尼》:“王作色曰:‘吾之力者,能裂犀兕之革,曳九牛之尾,猶憾其弱。女折春螽之股,堪秋蟬之翼,而力聞天下,何也?’”
詞由:有一個叫做堂谿公的人,聽說公儀伯的勇力在諸侯中很出名。就去告訴周宣王。周宣王就備了禮物去把公儀伯請來。公儀伯到了,周宣王一看,原來是一副懦夫的模樣,心里就懷疑他是否真有勇力,于是就問公儀伯:“你的勇力到底有多大呢?”公儀伯回答說:“我的勇力可以把春天一種叫螽的昆蟲的腿折斷,也能夠抵擋住秋天知了翅膀的扇動。”周宣王一聽,改變了神色,說:“我的勇力,可以撕裂犀、兕這樣猛獸的皮, 能夠拖住九條牛的尾巴不讓它跑。就這樣, 我還感到我的力氣弱得很, 而你卻以折春螽之股, 堪秋蟬之翼聞名于天下, 這是為什么呢?”公儀伯說:“人家知道我的名字, 不是我有多大的勇力, 而是我能用我的勇力。”
詞義: 一個人的力氣有九條牛、兩只虎那么大。比喻極為巨大的力量。亦作“九牛萬象之力”。
書證: 元·鄭德輝《三戰呂布》第三折:“兄弟, 你不知他靴尖點地, 有九牛二虎之力, 休要放他小歇。”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中國資產階級, 以大資產階級為首, ……獨占革命的果實, 而和帝國主義及封建勢力結成了反革命聯盟, 并且費了九牛二虎之力, 舉行了十年的 ‘剿共’戰爭。”《大馬扁》第十五回: “那康有為就得宮崎寅藏九牛萬象之力, 救往日本去。”
上一篇:成語《九牛一毛》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習慣成自然》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