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以秕①喂鳥》注釋,意譯與解說
鄒穆公有令:食鳧②雁必以秕,無得以粟。于是倉無秕而求易于民,二石粟而得一石秕。吏以為費,請以粟食之。穆公曰:“去!非汝所知也。夫百姓飽牛而耕,暴背而耘,勤而不惰者,豈為鳥獸哉?粟米,人之上食,奈何其以養鳥?且爾知小計,不知大會③。周諺曰:囊漏貯中④。而獨不聞歟⑤?夫君者民之父母。取倉之粟移之于民, 此非吾之粟乎? 鳥茍食鄒之秕, 不害鄒之粟也。粟之在倉與民, 于我何擇!”
——《新序·刺奢第六》
【注釋】
①秕:空的或不飽滿的谷粒。②鳧:野鴨。③大會(kuai):算大帳。④囊漏貯中:袋子漏了,但東西還是貯存在倉庫中。⑤而:你們。
【意譯】
鄒穆公向全國下了一道命令;今后喂養鵝鴨,一定要用秕谷,不準再用粟米。當時官倉沒有儲備秕谷,就用粟米去向老百姓調換。這樣一來,秕谷反而貴起來了,要用二石粟米才能換得一石秕谷。官吏們認為花費太大了,請求穆公允許他們仍然用粟米喂養鵝鴨。鄒穆公說:“去吧,這不是你們所能懂得的!老百姓想法喂飽了牛去耕田,光著脊梁在太陽下面曬著耘田,他們辛辛苦苦地種莊稼,難道只是為了喂養鳥獸嗎?粟米是人吃的上等糧食,怎么能拿它來養鳥呢?你們只知道打小算盤,卻不知道算算大帳。俗話說:“從袋子里漏出來,還在倉庫里面。難道你們沒有聽說過嗎?”國君是老百姓的父母。把官倉里的糧食取出來,放在老百姓那里,其實不等于還是我的糧食嗎?禽鳥如果只吃咱們鄒國的秕谷,就會糟蹋鄒國的粟米了。至于糧食是放在官倉里還是放在老百姓手里, 在我看來并沒有什么關系。”
【解說】
鄒穆公是個聰明的國君。他懂得: 人民富足了, 他就能得到擁護, 國家就能強盛。他還懂得:糧食是來之不易的,是老百姓用血汗換來的。“民以食為天”,有了糧食, 老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天下才能安定。因此,他算大帳,不算小帳。如果算小帳,看起來是他吃虧了。然而他是國君,他應當為整個國家著想。以兩石粟換一石秕,使鳥只吃秕,不吃粟,節約下來的上等糧食仍然在自己的國家內,這就是算大帳。國君有了這樣寬廣的胸懷和遠大的眼光, 乃是國家的幸運、人民的幸福。
【相關名言】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
——荀況
為國者以富民為本。
——王符
愈是睿智的人,愈有寬廣的胸襟。
——法國·斯達爾夫人
上一篇:《蘇軾·以鳧為鶻》注釋,意譯與解說
下一篇:《孟子·以羊易牛》注釋,意譯與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