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信而有征》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信而有征:xìn ér yǒu zhēng
詞源: 《左傳·昭公八年》:“叔向曰:‘子野之言,君子哉!君子之言,信而有征, 故怨遠(yuǎn)于其身; 小人之言, 冥而無征, 故怨咎及之。’”
詞由: 公元前534年在晉國魏榆這個地方, 出了一件怪事, 據(jù)說石頭會說話。晉國君主聽到這個消息,就問師曠:“石頭怎么能說話呢!”師曠回答說: 石頭并不會說話, 大概是一個精靈依附石頭說話的。要不是這樣, 那就是當(dāng)?shù)厝罕娬`傳出來的。不過我聽到這種說法: 做的事情不是時候, 那就使民眾怨恨, 發(fā)出怨言。這里, 本來不能說話的東西也就說起話來了。現(xiàn)在大造宮室, 民力耗傷得很厲害, 連性命都難保。石頭說話, 不是合乎情理的事嗎?叔向聽了, 說: 師曠的話,確是君子的話啊。話說得有根有據(jù), 所以能使我們遠(yuǎn)離禍害。小人之言則不同, 說過頭的話, 沒有證據(jù), 如果聽信了, 禍害也就殃及己身了。
詞義: 說的話確實而有證據(jù)。信:確實; 征: 征驗, 證據(jù)。
書證: 漢·許慎《說文解字序》:“信而有征, 稽撰其說。”晉·潘岳《閑居賦》: “稱多則吾豈敢, 言拙信而有征。”
上一篇:成語《作奸犯科》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修飾邊幅》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