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道·教改·《素質教育在美國》
《素質教育在美國》,作者是留美教育管理學博士黃全愈。
黃全愈在中國的學校讀過書,教過書;也在美國的大學里讀過書,教過書,專業研究的是教育理論;他自己的孩子從3歲起就在美國的教育制度和文化背景里成長,這樣的經歷使他對中美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以及文化的差異有著更切身的體會。
《素質教育在美國》最初只計劃印1萬冊,最后印了20萬冊;身在美國的黃全愈“被迫”回國到各地講學4個多月;很多學校組織老師們學習討論。
這說明,我們的教師、家長都在發自內心地呼喚素質教育,都希望看到新的經驗,新的做法。
這本書所談的很多關于美國教育的事例讓人感到不可思議,譬如:
小學二年級的學生就開始自己做研究了,有模有樣地泡圖書館、查資料、寫論文。
美國學校的繪畫班老師不設樣板、不立模式,讓孩子想怎么畫就怎么畫,不講布局,不管結構,畫完老師就說“好”。
作者有個兒子在一次數學期中考試中,做完了有關對數方程的題后,在試卷上畫了一只善于咬原木的河貍,手中拿著一塊木頭,說:“Logs are fun!”(“木頭”真有趣味!在英語中,log可以是數學中的對數,也可以是原木、木材的意思。)考完試,老師給數學考卷打了100分,又給試卷上的畫“原木和河貍”加了0.2分,一共是100.2分,表示對學生的數學知識、形象思維和自信心的充分肯定。
書中很多觀點也讓人感到耳目一新,比如:
“創造性只能培養,不能教!”
“我們的社會和文化,正是在該把孩子當孩子的時候,沒有把孩子看成是孩子;而在不該把孩子看成孩子時,又把孩子當成孩子。”
“長期以來,中國教育界,甚至整個社會都認為: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糟糕的是,人們以為孩子是個空桶,給什么,裝什么。孩子是張白紙,畫什么,顯什么。我們往往忘了,孩子還是一個有個性、有思考、有追求的主體。他們的個性、思考能力,以及對未知世界的追求的欲望和能力,就如你我一樣,是與生俱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孩子不僅僅是孩子,他們還是一個完整的自然人和社會人。”
上一篇:成才之道
下一篇:觀念之道·美丑觀·一個中學生究竟怎么打扮才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