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shí bù yàn jīng , kuài bù yàn xì
詞源:《論語·鄉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潔,魚餒而肉敗不食。”
詞由:孔子所說的飯米,舂得越精越好,是不厭過精的;所吃的肉絲切得越細越好,是不厭過細的。如果飯沒煮熟或變了味,腐敗的魚肉,孔子都不吃的。即使沒腐爛,顏色、味道不好的也不吃。一切火功不到的也不吃。割得不方正的肉不吃,醬燒的肉用得不當不吃。吃飯的時候,羊肉牛肉雖然很豐盛,但總是多吃飯少吃肉。飲酒飲到有醉意,從不過量。買來的酒不喝,買來的干肉不吃。蔬菜中有姜可以通神明去穢惡,孔子吃飯離不開姜。喜歡吃的食物,從不貪嘴多吃,能適可而止。每逢到魯國太廟里去助祭,所分得的胙肉,回來后就分賞家人,不留過一夜。自己家中祭祖先的肉,不過三天就分給家人吃掉了,免得過了三天變質不能吃。吃飯的時候,孔子不和人說話。睡覺的時候,也不說話。雖然只有粗米飯、蔬菜湯, 必定拿一點去祭初造飲食的人, 而且態度同齋戒一樣虔誠。
詞義: 飯米舂得越精越好, 魚肉切得越細越好。膾: 切細的肉和魚。形容飲食非常講究。
書證: 魯迅 《南腔北調集·由中國女人的腳……》: “‘割不正不食’這是他老先生的古板規矩, 但 ‘食不厭精, 膾不厭細’ 的條令卻有些稀奇。”
上一篇:成語《飛蛾投火》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香象渡河》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