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葭莩之親》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葭莩之親:jiā fú zhī qīn
詞源: 《漢書·中山靖王傳》:“今群臣非有葭莩之親。”
詞由: 漢武帝即位后, 不少大臣常以當初吳楚七王反朝廷為戒, 勸武帝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公元前142年, 代王劉登、長沙王劉發、中山靖王劉勝、濟川王劉明來朝, 武帝命置酒奏樂宴請他們。劉勝聽到音樂便哭起來。武帝問他為何哭, 劉勝說:“人說太陽白日高照, 隱蔽的地方也有光亮; 明月臨空, 熒蟲都能看見。但是云霧迷漫,塵埃飄浮,就是象泰山那么大也看不清了, 為什么呢? 這是有東西阻擋的緣故。如今我們遠離京都, 居于邊塞, 讒言誣告者層出, 我們都聽不到, 可悲傷啊! 我自己雖然微不足道, 但蒙厚愛, 位雖低于您, 但也是一王啊;況且按歲數我還是您的兄長呢。今群臣非有葭莩之親, 鴻毛之重,他們結黨營私語告, 使我們劉家宗室骨肉兄弟之間殘殺。為此我心理憂愁悲傷啊! 劉勝他們還說:現在我們沒有任何罪過, 卻被這些大臣們所凌辱, 有的官吏甚至有意挑我們的毛病。……武帝聽了, 以厚禮獎賞諸王,表面上安慰他們一番,但暗里確實采取了措施,削減了他們的勢力,鞏固了中央集權。
詞義:泛稱戚屬。葭莩:蘆葦桿內壁的薄膜。比喻關系疏遠的親戚。亦作“葭莩之末”。
書證:宋·胡繼宗《書言故事·親戚類》:“敘親曰辱在葭莩之末。”
上一篇:成語《萎靡不振》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虛應故事》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