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龐守英
中篇小說。作者李存葆。原載《昆侖》1984年第6期,長江文藝出版社1985年11月出版單行本,后收入《1983——1984全國優秀中篇小說評選獲獎作品集》(作家出版社1986年1月第1版)。作品描述的是“文革”期間發生在軍隊中的一場驚心動魄的悲劇。故事情節圍繞著某半島D師修建龍山工程展開。1968年元旦,D師派出部隊,炸毀了半島北部早已竣工的崔山工程,在半島南部開始修建與崔山工程同等規模的龍山工程。這里表層系重風化巖,中心是泥夾層,隨著坑道向大山深處的推進,塌方日益頻繁,事故連連發生。師政委秦浩不惜代價,只抓進度,要“乘九大東風突飛猛進”。雙大功營營長郭金泰為工程的質量和施工安全深感憂慮,特別是一號坑道正在掘進的榮譽室面臨著大塌方的危險,他決定立即采取措施,停止掘進。秦浩重新搬出郭金泰在1964年大比武時的“萬歲事件”,開展大批判,并撤銷了他的營長職務,下放到“渡江第一連”的“錐子班”改造。在“加快速度,誓死拿下榮譽室會戰大會”之后,全連經過兩晝夜的奮戰,榮譽室四個“上導洞”已經開掘。一心要爭速度的副班長王世忠不顧安全員的阻擋,冒著塌方的危險沖進洞去,結果被塌方砸在洞內。龍頭崖上,出現了第一座墳塋。曾在日記中寫過“一怕不苦,二怕不死”的低文化戰士孫大壯,在高燒病危的情況下堅持搬卸水泥,一頭栽倒在地。連日暴雨,泡酥了整個龍山,榮譽室岌岌可危。在秦浩的“繼續掘進”的命令下,干部戰士扛著圓木,勇敢地走進導洞。意料之中的大塌方終于發生了,“錐子班”全被捂在了洞內。被革職罷官的郭金泰穩步登上石階,迅捷地指揮搶救。當他拉著連指導員殷旭升最后撤離洞口時,支撐木排墻一般砸了過來,他飛起右腳,猛地將殷旭升踹出導洞,自己卻葬身于大山腹內。山中,出現了十九座墳塋。作品具有沉重的歷史感,通過龍山工程的始末,表現出我們這個古老而災難深重的民族所固有的那種堅韌不拔的精神。作品在謀篇布局上遵循戲劇化的原則,在特定的情境之中,崇高與卑鄙、正義與邪惡形成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隨著沖突的深入與激化,逐漸完成了對英雄悲劇性格的塑造。作品在1983——1984年優秀中篇小說評選中奪魁。
上一篇:楊華《山中海路》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郭建英《山鄉巨變》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