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瞻前顧后》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瞻前顧后:zhān qián gù hòu
詞源: 戰(zhàn)國·楚·屈原《離騷》:“瞻前而顧后兮, 相觀民之計極。”
詞由: 戰(zhàn)國時代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 對楚王一腔忠誠, 有統(tǒng)一中國的政治抱負,可始終得不到楚懷王和楚頃襄王的信任,最后終于被逐出國都,流放到楚國南方如今湖南的洞庭湖一帶。他在流放途中,設(shè)想他渡過了沅水、湘水,經(jīng)過九疑山(即今湖南寧遠縣南的蒼梧山),向傳說安葬在這里的虞舜抒陳衷腸。屈原瞻前顧后,看出了夏桀和商紂等先朝君主,都因淫亂暴虐而亡國喪身;而夏禹、商湯和周代的先王, 能任用賢才, 施行正道, 所以國家昌盛,人民安樂。再聯(lián)想到當時的楚國, 是奸佞當?shù)溃?小人得志,其后果是不堪設(shè)想的啊。郁郁寡歡的屈原自沉汨羅江后不久,楚都真的被秦軍攻破了。
詞義:看看前朝,再看看后代。瞻、顧:都是“看”的意思。今形容做事謹慎細心,考慮周全。也形容顧慮太多,猶豫不決。
書證:《后漢書·張衡傳》:“向使能瞻前顧后,援鏡自戒,則何陷于兇患乎?”宋·朱熹《朱子全書·學一》:“瞻前顧后,便做不成。”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十七回:“既開社,就要作東。雖然是個玩意兒,也要瞻前顧后;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了人,然后方大家有趣。”魯迅《兩地書》:“這些瞻前顧后,其實也是很可笑的,這樣下去,更將不能動彈。”
上一篇:成語《瞠目結(jié)舌》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
下一篇:成語《離群索居》什么意思|出處來源|詞義|詞由